介入放射学是内、外科交叉的学科,具有诊疗一体化、可视化的鲜明特点,是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医学学科之一。其具有微创、动态、实时、安全、可重复性及恢复期短的特点,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介入治疗科于1992年开展介入诊疗工作,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集介入门诊、病房、手术室为一体的临床科室,具有雄厚的介入诊疗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综合实力一直稳居本省首位。科室现有床位50张,由以医学博士、硕士为骨干力量的高水平专业队伍组成,现有专职介入医生11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博士3人,硕士6人,同时拥有训练有素的专业技师和护士13名,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介入手术室配备具有穿刺导航、类CT成像、三维血管成像功能的Philip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美国氩氦刀冷冻消融设备(CRYOCARE低温手术系统)。年门诊量4000余人次,年出入院人数1200余人次,年手术量1500余台。
目前本科室开展的介入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肿瘤性疾病,如:肝癌、肺癌、肾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介入栓塞与药物灌注治疗,实体肿瘤的射频/微波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等,以及肝血管瘤、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前列腺增生等良性肿瘤的介入栓塞治疗,输液港置入等;
出血性疾病,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顽固性腹水)的TIPS(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BRTO(经球囊导管阻塞下逆行闭塞静脉曲张术)、PTVE(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栓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顽固性鼻衄,肺部疾病引起的咯血、动脉或静脉性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肾等脏器出血,预防性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以及肿瘤术前介入栓塞等;
血管性疾病,如:颈动脉狭窄、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术、肾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术、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腔内成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介入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与取出、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血管畸形、动静脉瘘的介入栓塞等;
非血管性疾病,如:梗阻性黄疸的穿刺引流术,气道、食道、肠道、输尿管狭窄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肝脓肿、肝囊肿、肾囊肿的微创治疗,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椎体移瘤的骨水泥治疗等。
科室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近五年的科研成果包括: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累计经费400余万元。其中,202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研经费55万元,同时与中国医科大学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并获批科研经费260万元。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发明专利6项,参与编写论著2部。为了创造更完备的科研平台,2021年成立山西医科大学纳米可控缓释研究中心,同时经过山西省科技厅专家团队的考察和审核,获批山西省首个纳米药物可控缓释技术创新中心,并得到100万元的建设经费。
正值我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肿瘤医疗中心之际,本科室在技术、学科、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介入治疗科看齐,做到同质化,并定期开展远程查房、远程会诊、指导手术,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