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介入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早在20世纪70年代血管介入治疗就已经应用于中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后通过近30余年深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肯定了其对于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效果。目前,血管介入治疗已深入应用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多个病种,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消化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近年术前区域性动脉化疗(PRAC)在消化系统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备受重视。PRAC是指在肿瘤供血血管未遭受手术破坏之前,采用介入动脉插管技术,将导管插至肿瘤供血动脉内,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经其注入肿瘤内部,使药物与肿瘤细胞充分接触,以杀死癌细胞,降低瘤负荷及肿瘤的临床分期,减少术中医源性播散,防止术后复发转移。
一、血管介入治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手术切除是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案。但对于为数不少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而言,单纯手术疗效差,化疗成为目前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常规静脉化疗有较大的毒副作用,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影响其生活质量;且静脉化疗局部药物浓度偏低,因而可能降低治疗效果。近年来,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均显示,应用高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治疗胃癌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肿瘤血管,提高局部化疗药物浓度,且能利用首过效应避免静脉化疗时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失去抗癌活性,故可有效提高抗肿瘤的疗效及增加手术切除率,且毒副作用小,同时对防止术中癌细胞扩散、种植及术后复发亦有重要临床意义。
根据相关报道,选择性动脉介入化疗(IAC)到达肿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是全身性静脉化疗(SC)的10-30倍。有实验研究表明,胃癌术前行区域性动脉化疗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肿瘤细胞坏死、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等超微结构的改变。病理检查显示小血管周围出现明显的肿瘤细胞灶性坏死,甚至出现片状坏死。有文献报道,大剂量、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可引起肿瘤区域小动脉炎症、血管内膜水肿、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肿瘤缺血坏死。
目前,有文献表明,术前区域性动脉化疗(PRAC)能提高胃癌患者的#性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期,可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
二、血管介入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据统计,80%的胰腺癌患者诊断时已属于局部进展期,50%出现转移。目前,对无手术指征胰腺癌的治疗仍然是当今临床医学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近年,经动脉介入化疗(IAC)治疗胰腺癌已有临床应用报道。IAC通过导管在肿瘤供养血管内直接注射化疗药物和首过效应,提高了胰腺癌局部的药物浓度,降低全身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相对全身化疗而言,具有增强化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耐受性、保证足够给药剂量的优势。经腹腔干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输注,通过门静脉回流的二次输注,更可以杀灭门脉系统内的游离肿瘤细胞,减少术后肝内肿瘤转移。部分临床医生通过动脉灌注氟尿嘧啶及吉西他滨治疗进展期胰腺癌,显示该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治疗反应及患者耐受性良好。经文献报道,采用经动脉灌注氟尿嘧啶联合静脉注射吉西他滨治疗无法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1年生存率50.9%。这种动静脉联合的化疗方式目前在胰腺癌的临床治疗中正逐步得以应用。亦有研究表明,对于可切除的胰腺癌,术后应用辅助性经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能延缓疾病的进展,明显减少术后肝转移的发生,并延长患者总生存时间。
胰腺癌的血管介入治疗通常采用腹腔干动脉灌注化疗、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和脾动脉灌注化疗。常用的介入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有:吉西他宾、氟尿嘧啶+四氢叶酸、顺铂、表阿霉素和丝裂霉素等。一般以单药或2种药物配合使用为主。单纯应用IAC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对部分患者往往疗效有限。近年来,应用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正逐步兴起。将血管介入治疗和非血管介入技术相结合,可更好地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果。
三、血管介入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临床上确诊结直肠癌时常为进展期,约30%已发生转移。结直肠癌术前区域性动脉化疗(PRAC)和手术联合应用已有不少临床报道.表明有助于提高手术#率和术后生存率。
结直肠癌经PRAC治疗后,病理检查表现为癌细胞不同程度的坏死、核变性、肿瘤血管血栓形成、间质纤维增生等,说明经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结直肠癌有确切的疗效。据文献报道,结肠癌经PRAC后,组织学改变的总有效率达96.4%。亦有文献表明,术前介入动脉化疗组的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单纯手术治疗组。可见,结直肠癌术前经导管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提高手术#切除率、提高生存率等确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结直肠癌的PRAC除了提高肿瘤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外,较高浓度的化疗药经门静脉回流到肝脏,对预防肝转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肿瘤组织学显示结直肠癌PRAC疗效显著,能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转移和复发,延长生存时间.并发症少,为一种微创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四、介入治疗在消化道肿瘤术后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
消化道肿瘤术后出血为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5%,严重者可致休克性大出血,其原因主要包括吻合口处血管破裂或肿瘤侵蚀动脉,以及手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形成假性动脉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引起腹腔感染腐蚀#清扫脉络化的血管等。血管介入技术在消化道肿瘤术后大出血的诊疗中发挥较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发现出血血管、明确出血部位,并可进行栓塞止血,从而避免再次剖腹探查止血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限度减少外科手术止血所致的创伤具有独特的优势。
总之,DSA对消化道肿瘤术后动脉性出血病变的定位、定性有重要价值。选择性动脉栓塞及药物灌注止血操作简单、见效快、并发症相对少。只要具备条件及指征。应不失时机地#DSA造影和介入治疗。
综上所述,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已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消化系肿瘤。血管介入治疗与其他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在提高恶性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转移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处理手术后出血并发症等诸方面均已显示出明显优势。
介入科 党之俊
201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