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展示
【医院文化】院史展览馆系列之四十三:古老的传统衡器——十六两一斤的秤
杆秤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不同于西方的天平,用一个相对很轻很小的“权”(秤砣),就可以称量物品,并且便于制作和携带。而秤的“斤”采用十六进制,反映了中国先民制秤的大智慧。本期就向大家介绍我院建院初期称重药材的十六两一斤的秤。
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重量的衡器。由带秤星的秤杆、金属秤砣、秤盘(或秤钩)和提线等组成。称物时以提线为支点,根据物体的轻重使系秤砣的线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秤砣线所对应秤杆上的星点,即可读出被称物的重量。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历史悠久,但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绳结结构逐渐改变为刀纽和刀承结构。院史展览馆收藏的这杆秤就是绳结结构秤,一般秤都是二提二面,三提三面秤比较稀少罕见。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作“半斤八两”,意思是两者的水平差不多或者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杆秤的秤砣也叫“权”,秤杆称作“衡”,象征紫薇星座。而“权衡轻重”这个词,也是由此而来。相传16两秤的秤星,每一颗代表一颗星宿,它们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倘若短斤少两,少1两叫“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叫“折寿”。 以此暗示人们做生意要诚实,要积德积善。十六两秤从发明到解放初期的最后时兴,最终由十两秤接替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上世纪五十年代度量衡由“市制”改“公制”之前,我国用来称重的秤的基本单位“斤”是分成十六两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计量方便,国家统一改为10两1市斤。90年代秤又取消了市制单位,改为公斤。1公斤为2市斤。1994年9月,我国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在公众贸易中限制使用杆秤的通知”,从此,杆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为中国独立发明的古老传统衡器,杆秤集中了人们重直观和崇尚便捷实用的高度智慧,凝结了大量的精巧工艺技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至今仍然具有特殊的科学工艺、历史人文和研究价值。它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