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医患都应“换脑筋”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各地的医政处长们在交流讨论时集中谈起协调医患关系问题,各抒己见,碰撞出不少火花。记者记录了江西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姜国和的即兴发言。他的观点也许有偏颇之处,但却真实反映了一个老卫生行政管理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姜国和即兴发言的主题只有一个:要改善医患关系,医患双方都需要转变一些观念。
医务人员必须转变的观念是:
求医———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用到“求”字的并不多,比如求学、求职……为什么求?是因为短缺。缺医少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医生再用被“求”的态度“打发”患者自然不行了。现在,患者已经有了选医的条件和需求,可我们的观念没转变,总是想“选医是不可能的”,不去想“选医是一定要的”。医方强调病人不会选医,为什么你不能教他去选?
施医———我施你受。我有技术,就可以代替你去作决定。要知道,生命自主权是人的基本权利,医生没有理由不尊重这项权利。我见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矿工在井下事故中一条腿被挤压6个小时,一开始没什么严重症状。专家告诉他,你过几个小时会出现挤压综合征,不早截肢会危及生命。但反复解释动员,这位矿工坚决不肯截肢,其十来个亲友也都签了字,愿意承担后果。后来,这位矿工果然出现昏迷,最后还是截了肢。在这个病例中,虽然早几个小时截肢对患者更好些,但那不是他本人的选择。如果医生不尊重患者的选择,当时就做了截肢手术,也许病人不但不会领情,反而导致纠纷。
恩赐———医务人员习惯于把自己视作“天使”,但“天使”是没有私欲的。以前,我们的医院完全是国家福利事业,治好病象征性地收点钱,自然有“恩赐”的意味。现在,医院主要靠自己生存,病人是衣食父母,到你的医院是“送钱来的”,你能再抱着“恩赐”的观念不放吗?
治病———医生常说,我是治病的,凭技术吃饭。因此,医生常常是只注意治病,不注意待人;只注意技术,不注意心理。产生这种观念有其客观原因,比如过去医生的检查手段主要是物理检查,检查一个病人要用半个小时,这个过程就是体会病人痛苦、与病人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现在检查手段进步了,问几句话就可以凭仪器检查结果看病,不需要和病人接触太多。医生可能几小时研究图表的波形,却没抬头看一眼病人的脸。这能不给患者留下“冷漠”的印象吗?
患方需要转变的观念是:医疗福利观念———老百姓总认为医疗就应当是福利,抱怨过去看病多少钱、现在看病如何如何贵。一定要让群众了解,过去的医院是在代表国家体现医疗的福利性,现在国家给医院的补偿大大减少了,医院自然难以承担过多的福利性服务。还要告诉群众的是,目前我国城市的医疗条件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人均收入排在多少位?低收入的人群,享受较高档的医疗服务,岂有不贵之理!这也是国家目前只能保障百姓基本医疗需求的重要原因。
质量效益观念———目前社会常用日均门诊费用、日均床日费用、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衡量医院,要让群众了解这些指标后面的事情。现在住院天数比以前缩短不多,但患者出院水准提高了,安全系数大了。日均费用可能比以前高了,但要看日均在做什么。现在治疗效率快了,治疗质量高了,患者痛苦少了,损伤小了,这样的日均和以前的日均有很大不同。过去注射便宜,但现在用的是一次性注射器,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危险;过去很多手术操作简陋,病人痛苦大,现在术式改进了,受术者的术中痛苦小了,术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成本能不提高吗?
生命风险观念———看病就有两种结果,要么病情好转,要么病情加重。现在的医疗技术还远远不是#的,人的生命领域未知数太多太多,病没看好,要看医生和医院尽没尽责,要允许医疗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