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版 | 专业版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大众版 >>新闻动态 >>文化动态 >>深度报道 >> 正文

新闻动态

深度报道

至诚至善 行仁医之道——记省肿瘤医院呼吸一病区主任杨卫华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1966700811.jpg

文/霍仕俊 王文雯

  忙碌,已经成为许多医生的日常生活。刚刚结束一次会诊的杨卫华主任匆匆赶来接受采访,马不停蹄的工作安排,让她很多临时性的工作事项都需要挤出时间来完成。但她的脸上没有丝毫疲惫,讲起工作、专业、患者都极其认真细致,大概这就是一位对工作从心热爱的医者#的状态吧。

  杨卫华,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省肿瘤医院呼吸一病区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转化医学分会常委、肺癌分委会常委,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家委员会常委,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女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呼吸组组长),省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胸部肿瘤分会#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省抗癌协会分子靶向治疗委员会常务委员,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医师联盟主席团成员,省抗癌协会癌症疼痛与姑息治疗委员会、生物与免疫治疗委员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省抗癌协会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

  抛开恐惧 规范治疗

  面对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杨卫华提醒广大患者及家属,肿瘤患者最合理的就医路径,就是前往正规医院的相关科室。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确是最朴实的道理。

  杨卫华谈到,从接诊患者的那一刻起,医生就要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诊治。查看CT报告和相关检查结果,根据情况判别患者疾病的类型和期别,这一点尤为重要。单独的病灶若可以手术,则推荐患者前往外科相关科室,而不适合手术或偏晚期的患者则需要留在内科进行下一步治疗。听起来简单的流程,却是给患者提供最适合的就医路径。

  “规范”是杨卫华反复强调的关键词,每一位患者都要按照国际肺癌研究会#的指南进行分期,再根据情况判断是否有基因突变等情况,才能决定采取哪种治疗手段。有些患者的病情不适合靶向或免疫治疗,还是要采取治疗癌症非常重要的手段———化疗。面对患者谈“化”色变,杨卫华表示,医生更应详细地向他们解释,尽量减轻心理负担。

  现在患者化疗后的反应都在可控范围内。一位患者服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后来病情加重,杨卫华建议他配合化疗,患者及家属都有抵触心里,杨卫华经过耐心解释,为其进行了两个周期的化疗后,其病情有明显好转。后来该名患者表示化疗的副作用都能够接受。由此可见,医生的宣教工作十分重要。化疗是一把“双刃剑”,但不能否认它所带来的正面作用远大于其副作用。化疗发展至今天,反应越来越小,疗效越来越好,大家所担心的呕吐、脱发等问题都有可以预防或改善的药物或办法。杨卫华说,与原来化疗相比,三代化疗的有效率能达到40%-50%,毕竟延长了生命,才能带来更多希望。

  杨卫华说,现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中的一个亮点,大大提高了疗效。一些局部晚期的患者,有些经过一些新辅助化疗后可以进行手术,有些仍然不能手术的可能会进行一些放疗治疗,整体而言整个治疗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一整套“标准化”流程的多学科治疗体系。她呼吁广大患者,抛开恐惧心理,不要放弃希望,相信医生,相信自己。

  以诚相待 唯有真心换真心

  行医多年,杨卫华治疗过很多患者。她笑称,每位患者就好像是她的作品一般,她为每一位治愈出院(下转2、3版中缝)(上接第3版)的患者感到高兴,同时也受到鼓舞。

  2003年,她同时收治了两名患者,分别是小细胞肺癌肺癌锁骨淋巴结转移,巧合的是,这两名患者来自同一个地方,住在同一个病房。虽然病情有所不同,但杨卫华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分别进行放射治疗和化疗,病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时至今日已过去十多年,但两位患者仍保持着每年都来看望杨卫华或者打电话问候她的习惯。这是杨卫华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不要对癌症晚期过于恐惧,规范合理的治疗是有希望的,不要放弃希望。”这是杨卫华常常对患者说的话。

  治疗不是单纯的医生行为,更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参与。在杨卫华眼里,治疗中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沟通。医患之间很多矛盾就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等和沟通的不到位,所以她一有空就主动去找患者和家属聊聊治疗的方法、有效性和副作用,同时也向家属介绍一些前沿的治疗方法,和患者及家属一起商议、考虑,让患者有充分的准备和发表意见的空间。

  因为这份真诚,杨卫华和很多已出院多年的患者及家属成了朋友,逢年过节总会收到诸多问候。说起这些,杨卫华很是感慨,从医多年,治病救人是她的天职,而这些朋友与情感则是她宝贵的收获。

  搭好台子 让年轻人“唱戏”

  杨卫华作为科室主任,除了临床工作,还承担着很多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科室的管理。由于患者数量较多,杨卫华的科室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转的状态,高强度的工作量对于她来说无疑是压力巨大的,但她仍然坚定“有医德,有原则,有底线”。

  科室要想呈良性发展,固步自封是不行的,思维要活跃,眼光要长远,格局要扩大,杨卫华不断的提醒自己。科室床位紧张,如何正确分流患者,如何做好患者沟通和宣教工作,并持续加强与兄弟科室间的交流和合作,她不断探索更好的管理思路,并在实践中得到诸多肯定与进步。

  不仅对患者负责,杨卫华还时刻把科里的年轻医生们放在心上。“我们科室特别团结,都是好孩子”,她就像一个长辈一样,脸上充满骄傲。为了科室的良性发展,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培养必不可少,杨卫华在工作和专业上无私的帮助年轻医生。让年轻人们多接手患者,多在实际诊疗中获得经验,(下转1、4版中缝)(上接2、3版中缝)同时,她带领着科里资历较深的专家们作为年轻医生的强大后盾,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人的成长,目前在全科室内早已形成一个奋发团结的向上氛围。“有我在”是杨卫华常常对下级医生说的话,就是为了让他们打消顾虑,放手去做。正因为这样,科里一旦遇到危急的患者或突发状况,全科人员能够毫无怨言、自动自发的立即冲到前面处理解决各种棘手问题,还曾经出现过全科合力加班加点三天成功抢救一名患者的情况。

  “我们年长一些的医生,现在就应该要搭好台子,让年轻人们‘唱戏’。”杨卫华鼓励年轻医生们外出学习、进修,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充实自己。哪怕科室工作十分忙碌,人员略显紧张的情况下,她仍然各方协调,让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走出去,从学术上、医术上能有跨越式的提高。她尽自己所能为科室长远均衡的发展搭起一块块砖头,让年轻人们走得更快、更好。

  提到专业,她认真严谨;提起科室,她骄傲自信;提起自己,她却显得低调谦逊。杨卫华30多年的行医生涯,怀着“仁心”,行使“仁术”,淡泊名利,问心无愧。她说她很喜欢一段描述医生的话:医者,像一朵圣洁的白花;一束黑夜里的烛光;一支轻盈的小燕;一场春天的及时雨。她用时间和实践告诉我们,医者,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神圣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