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版 | 专业版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大众版 >>新闻动态 >>新闻消息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消息

三晋大地,科教兴医正开花结果

发布时间:2024-12-03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微信图片_20241203104134.jpg

  加速研究型病房等支撑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门诊等项目孵化器的功效,鼓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标高水平研究……山西省正在推进高水准科技创新与转化,为山西省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近日,本报“行走健康中国”报道组走进三晋大地,见证这片土地上医学科教事业的新变化。

  一站式促转化

  给原始创新更多机会

  “这里是我院建立的第一个研究型病房,是国家备案的临床试验机构,目前有30张病床。病房从去年7月建立到现在,注册的临床研究项目数近900项,临床试验能力突飞猛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晋峰如数家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是第二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医院充分利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建设研究型病房,构建一站式临床研究服务平台。

  “一站式服务是我们最大的亮点。病房可以提供方案设计、立项伦理审批、项目执行、过程质控、结题归档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马晋峰介绍,“这一管理模式是从总院复制而来的。”

  “从病房筹建到现在,总院的王鑫医生已经在我们医院全职工作两年,手把手带教。病房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也要到总院进行3个月的一对一带教学习。”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副院长杨晓棠介绍。

  临床研究素养不断提升,这是该研究型病房副主任朱海波最深的体会。“我过去是一名呼吸科大夫,现在专职负责研究型病房的工作,深刻体会到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朱海波分享道,“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侧重于对患者的即时治疗和护理,而临床研究则要求我们以更加系统和规范的方法来评估治疗效果、管理不良反应,并记录详细的数据以便于分析和学习。参与临床研究后,我开始用科研的思路去指导临床工作,比如设计研究来解决临床问题,这种能力是临床医生向研究型医生转变的重要标志。”

  在朱海波看来,通过参与临床试验,医生对患者的管理变得更加规范,也更早接触新药。例如,在免疫治疗的基线检查中,医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同时,临床研究也让医生对不良反应的管理变得更加系统和细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疗效评估方面,临床研究中对疗效的评估有更严格的标准,这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一年来,这个病房的人越来越忙。“研究者发起的研究项目数量在大幅增加,这将加速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也给原始创新提供更多机会。这对于提升整个科室乃至医院的科研水平和临床治疗水平都有积极影响。”朱海波说。

  “在病房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临床试验项目启动流程,建立了涵盖药物临床试验中心管理、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三大部分的研究型病房质量控制体系。以总院为龙头,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辽宁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现各中心立项伦理的互认、临床研究资源和培训资源共享,促使我院临床试验飞速发展。”杨晓棠介绍。

  导师为项目把脉

  水平热情同步提升

  参加医院开设的科研门诊,请资深流行病学专家姚天教授指导修改项目设计思路,这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博士后高耀成功申请到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秘诀之一。

  2022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开设科研门诊,为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的科研活动咨询、指导和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医院科研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1年入职时,我是药学的博士生。我此前的科研训练多数是基础研究,而现在我的工作方向是老年期抑郁症研究,在研究设计方面遇到了问题。”高耀说,“于是,我来到科研门诊请姚天老师帮助。姚老师一眼就发现我的实验分组不符合临床实际,于是帮我分成不同的亚型,如抑郁是否合并焦虑等。这很关键,因为研究结果最终要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科技处负责人刘晓东介绍,科研门诊按预约制和分诊制开展服务。医务工作者整理出科研问题,向科技处提出预约申请,科技处根据其问题精准匹配相关领域专家。医院专家库涵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及交叉学科等多领域人才,秉承“精准医疗”原则,进行一对一指导。

  科研门诊按照不同形式,分为科研“常诊”“专诊”“急诊”和“会诊”。“常诊”聚焦临床研究的多发问题,在临床研究选题、方案设计、执行和管理、数据统计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专诊”意在打通项目申报的“绿色通道”,在申报科研项目阶段组织各领域专家进行一对一指导,以期提高申报成功率;“急诊”则是解决科研的燃眉之急,如遇到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可向科技处提出申请,科技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匹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指导;“会诊”着力解决科研的“疑难杂症”,尤其针对科室面临的科研难题,由科技处组织相关专家入驻科室,开展阶段性指导和帮扶。2024年1月至今,科研门诊为186人次提供咨询服务,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积极的科研生态。

  “科研门诊不仅解决了大家的科研难题,还激发了大家开展临床科研的积极性。”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韩清华表示,未来,科研门诊不仅要“问诊”科研本身,还要“问诊”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科技处将进一步为科研门诊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通过培训、进修、交流等方式,提高科研门诊专家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促进临床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建立常态化临床与基础研究互动模式,助力医院学科发展。

  以“国自然”为引领

  多措并举激发动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视为衡量医院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今年,山西白求恩医院(同济山西医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共获批11项资助。过去,该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的表现并不突出,2019年仅有1项,2023年有4项。

  “2023年9月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启动会以后,我们从医院层面、科室层面和个人层面全面展开辅导工作。”山西白求恩医院科研部部长、肿瘤中心/肿瘤学教研室主任梅齐介绍,医院每月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集体辅导,各科室也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积极联系专家进行一对一辅导。去年,医院共组织近50场辅导活动,邀请专家总数超过60位,累计辅导超过300人次。医院还开设周期性的科研门诊和临床研究沙龙,为申报人员提供交流与学习平台,培训超千人次。

  “职称晋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挂钩,比如,博士毕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可直接晋升副高。”山西白求恩医院院长刘先胜表示,政策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申报积极性。

  医院还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若申请书通过国家基金委形式审查,奖励申请人每项0.3万元;当年获立项者,依照医院科技工作奖励办法下拨经费1∶1配套(最高200万元),配套经费中80%为科研经费,20%为个人所得;临床科室主任立项后每项奖励5000元,分管科研副主任立项后每项奖励3000元。

  今年11月,医院对遴选出的30位种子申报选手给予了5万~1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有效缓解了申报人员的经费压力。考虑到临床医生工作忙,医院要求各科室主任根据申报人情况及工作安排,给予申报人至少两周(酌情可增加)的带薪公假,为其完善申请书提供保障。

  “在申报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申报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梅齐介绍,一方面,医院鼓励申报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辅导专家,以获得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医院加强形式审查,确保申报材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此外,在项目评审时,医院有意将申报人员按照基础和临床进行分组,并邀请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审,从而确保评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医院的科研能力,还培养了更多的科研人才。现在,医院博士人数翻倍,影响力显著提升,省级课题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为医院的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刘先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