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
重温长征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让我们再次重温伟大的长征精神,再读一遍毛泽东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从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里。其中包括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我们不会忘记飞夺泸定桥、七根火柴、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天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当四支红色大军在8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毛泽东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在黄河之滨聚集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无论是吃不上饭的穷孩子,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人刻骨铭心。长征中最难的莫过于生死莫测的大草地,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而且,当他们倒下的时候,把衣服叠的整整齐齐放在旁边,让战友可以再穿,把温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所以,活下来的人,也是靠战友情、同志爱结成的巨大力量支撑下来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究竟吞噬了多少勇士?但是,哪怕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哪怕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战士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最终走出死的沼泽,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我们生长于和平年代,长在红旗下,受的都是共产主义教育,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我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特别是长征中“一袋干粮”的故事总是让我难以忘怀,长征中最小的成员小兰是我儿时的榜样,她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她的干粮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我们要以患者为中心,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恪守医学伦理原则,帮助患者解疑释惑,激励指导患者鼓起生活勇气,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要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并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各项诊疗和护理工作;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攻坚克难,要为生命担当,面对临床各种疑难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争创一流业绩,不断改进、提高医疗服务的流程、方法和技术。
杨晓棠简介
杨晓棠,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山西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乳腺、体部肿瘤影像诊断及相关科研工作。#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2篇。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目前承担全国多中心合作项目2项,省级课题5项;参编专业书籍2部;担任《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肿瘤学杂志》、《肿瘤影像学》编委。2012年被山西省人社厅评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社会兼职:
中华放射学会乳腺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
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主委
山西省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常委
山西省医师协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山西省女医师协会常务理事
山西省女医师协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肿瘤影像专项基金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