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消息
【专题学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论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遵循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指明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是辩证法的精髓,要求我们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现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具有广阔前景。这既为各地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也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培育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的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布局上避免盲目扎堆、一哄而上。例如,在资源禀赋充裕、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的西部地区,应加快风能、光伏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优化;在工业体系完备、重工业发达的东北地区,应强化其在机械制造、钢铁、军工、化工等方面的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打造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一批新增长动能;在科研、产业、人才等优质资源高效汇聚的东部地区以及不断崛起的中部地区,应将目光转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统筹推进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生产力及其发展既受生产力诸要素及其变动的影响,也受一定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影响,这就需要诸要素、诸环节的统筹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也涉及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一系列问题。从要素视角来看,不同于以往的科技生产力只强调科技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更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推动各生产要素创新,从而协同推进产业升级和生产力跃升。科技创新之于劳动者,能提升劳动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对先进劳动技术和劳动工具的掌握程度,为生产力的突变奠定基础;科技创新之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扩展了它们的状态和功能,使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产业视角来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体三面;实现三者和谐共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举措;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从战略视角来看,要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深刻把握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科技自强、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
先立后破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立”与“破”是事物发展的两个环节,立是肯定,破是否定。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就是由立到破再到立的过程。先立后破把立放在首位,强调“立字当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说,要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扶植起来,让先进生产力创造和释放更多增长力量;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产业,使原本被落后产业所占用的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向先进生产力聚集,“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但“破”并非盲目地破、冒进地破。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一方面,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夕阳产业、产能过剩产业。相反,传统产业中的积极要素如成熟的生产技术、广阔的产品市场、精细化的分工条件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要“破”的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是阻碍经济增长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中的新产品、新技术占领市场需要时间,传统产业中的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退出市场同样是一个渐进过程。因为新技术、新理念、新流程的引入会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如果在新的生产力成型稳定之前就贸然废除原有模式,企业将面临巨大发展阵痛,甚至生存风险。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坚持循序渐进、稳中求进,完善和部署各项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支撑条件,避免新兴产业在发展时机尚不成熟、发展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哄而上。
模式多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就必然造就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以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各种新模式迭代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各地区、各领域、各企业只有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从传统产业升级为新兴产业、从传统生产力转变为新质生产力,包括以下发展模式:一是促进技术创新与传统产业融合。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重新组合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不断优化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传统产业由小到大、由有到优、由弱到强。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传统产业链延伸至新兴产业领域,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如将人工智能引入教育、硬件、制造业、通用应用等领域,形成新兴产业链,带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三是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绿色生产力,传统产业要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绿色能源和智能技术的相互协同中实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提高。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知识更新。教育、科技、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三大支柱。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中,必须加强教育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注入活力。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确定工作思路、发展模式、政策部署,在确保不偏向、不走样的前提下,支持各种发展模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倡导不同模式在相互学习借鉴中取长补短、重点突破。
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只有做到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才能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