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版 | 专业版 | 下载中心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业版 >>通知公告 >>院内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院内公告

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

发布时间:2017-05-23
字号: + - 14

晋辐验监(2017)第011号

  项目名称:使用核医学科、后装机、加速器、血管造影机和医用Ⅲ类X射线装置

  委托单位:山西省肿瘤医院

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

2017年5月19日

山西省肿瘤医院使用使用核医学科、后装机、加速器、血管造影机和医用Ⅲ类X射线装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

  委托单位:山西省肿瘤医院

  监测单位: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


工作内容

姓   名

国家监测上岗证编号

签   名

审 定

何泽勇

050032013

 

审   核

王丽平

050082013

 

报告编写

郑兴国

050222013

 

现场监测

郑兴国

050222013

 

张鹏

——



  监测单位: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

  地 址:太原市新建南路15号

  电 话:0351-4654311

  传 真:0351-4654073

  邮 编:030001

表一 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使用核医学科、钴疗机、后装机、加速器、血管造影机和医用Ⅲ类X射线装置

单位名称

山西省肿瘤医院

法人代表

徐 钧

地    址

太原市职工新街3号

邮政编码

030013

联 系 人

郝素华

联系电话

13835167638

监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2013年10月;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
     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2005年12月;
     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保部令第18号,2011年5月;
     5、《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2002年2月1日;
     6、《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7、《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21-2002);
     8、《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
     9、《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
     10、《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GBZ/T201.2-2011;
     11、《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4-2002;
     12、《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
     13、《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机房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1999年5月,山西省放射性环境管理站;
     14、《关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机房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晋环监字(99)140号)1999年6月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局;
     15、《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机房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2000年8月,山西省放射性环境管理站;
     16、《关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机房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晋环监字(2000)284号)2000年9月27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局;
     17、《山西省肿瘤医院使用放射源、射线装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09年9月4日,山西省新科辐射技术研究中心;
     18、《关于山西省肿瘤医院使用放射源、射线装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晋环辐审(2010)032号),2010年5月3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
     19、《山西省肿瘤医院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改造、使用Ⅲ类射线装置、Ⅴ类放射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16年5月,山西新科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关于山西省肿瘤医院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改造、使用Ⅲ类射线装置、Ⅴ类放射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晋环辐射函(2016)8号),2016年6月12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
     21、《关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机房中原三号钴机房改置为加速器机房的安全分析报告》,2017年5月15日,山西省肿瘤医院;
     22、《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机房中原三号钴机房改置为加速器机房的安全分析报告技术审查意见》,2017年5月16日;
     23、委托书。

监测标准

1、根据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文件,本项目职业和公众照射剂量管理目标值:
     介入治疗医师剂量管理目标值:5mSv/a;
     核医学科职业人员剂量管理目标值:5mSv/a; 
     Ⅲ类医用射线装置职业照射剂量管理目标值:2mSv/a;
     加速器职业人员剂量管理目标值:5mSv/a;
     后装治疗机职业人员剂量管理目标值:5mSv/a;
     公众照射剂量管理目标值:0.1mSv/a。
     2、剂量率限值
     (1)近距离治疗机
     距离贮源器表面5cm处的任何位置 ,泄漏辐射的空气比动能率不得大于100μGy·h-1;
     距离贮源器表面100cm处的球面上,任何一点的泄漏辐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得大于 10μGy·h-1。”
     (2)加速器
     在加速器迷宫门处、控制室和加速器机房墙外30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2.5μSv/h。
     (3))DSA
     距治疗室墙体、防护门外表面30cm的可达界面处,由贯穿辐射所产生的剂量当量率低于2.5μSv/h。
     (4)核医学科
     β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控制区:40Bq/cm2,监督区:4Bq/cm2
     (5)敷贴器
     距离贮源箱表面5cm和100cm处的轫致辐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分别不得超过10μGy/h和1μGy/h。
     (6)医用Ⅲ类X射线装置
     CT机、X光摄影机在距机房屏蔽体外表面0.3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不大于2.5μSv/h。

表二 密封放射源

序号

装置名称

核素名称

类别

出厂活度(Bq)

出厂日期

数量

安装位置

用 途

放射源编码

备注

1

近距离
     治疗机

Ir-192

3.7E+11

2017.01.17

1

放疗技术室后装机房

治疗

NL17IR000013

2010年5月31日晋环辐审(2010)032号

2

PET/CT

Ge-68

5.5E+7

2014.12.12

1

PET/CT室

校准

US15GE000025

3

敷贴器

Sr-90

9.4E+8

1996.01.08

1

核医学科

治疗

0096SR152625

表三 非密封放射源

核素名称

物理化学性状

日等效#操作量(Bq)

年#用量(Bq)

工作场所

操作方式

工作场所等级

贮存地点

备注

F-18

液体

3.7×108

7.4×1012

PET/CT

很简单

乙级

源库

晋环辐审(2010)032号

Sr-89

液体

2.96×107

5.92×1010

核医学科

很简单

乙级

源库

I-125

液体

3.7×108

7.4×1010

核医学科

很简单

乙级

源库

Sm-153

液体

1.48×109

2.96×1012

核医学科

很简单

乙级

源库

晋环辐射函[2016]8号

Mo-99
     (Tc-99m)

液体

1.85×1010

3.7×1012

核医学科

很简单

乙级

源库

I-131

液体

1.11×109

2.22×1012

核医学科

很简单

乙级

源库

I-125
     (粒子源)

固体

2.96×107

2.96×1011

核医学科

很简单

乙级

源库

表四 射线装置

序号

装置名称

装置型号

类别

#管
电压(kV)

#输出
电流(mA)

活动种类

安装位置

用途

备注

1

CT模拟定位

Brillance CT
     (Big Bore)

150

800

使用

放疗技术室CT定位2室

诊断

晋环辐审(2010)032号

2

64排CT

Discovery 
     750HD

150

800

使用

医技楼CT1室

诊断

3

4排CT

BrightSpeed Excelselect

130

500

使用

医技楼CT3室

诊断

4

PET/CT

Discovery  STE

140

220

使用

PET/CT室一层操作间

诊断

5

数字胃肠机

PHILIPS
     ODEleva

150

800

使用

医技楼放射科5室

诊断

6

拍片机

PHILIPS
     Digital Diagnost OPTIMVS

130

500

使用

医技楼放射科4室

诊断

7

乳腺机

Hologic Selenia
     Dimensions

40

300

使用

医技楼放射科1室

诊断

8

DSA

FD20

150

800

使用

医技楼5层介入室

诊断治疗

9

拍片机

E-comDR--2000C

150

800

使用

体检中心改建机房

诊断

晋环辐射函[2016]8号

10

双能X骨密度仪

Discovery

140

10

使用

核医学科一层机房

诊断

11

SPECT/CT

Discovery/670

140

500

使用

核医学科检查1室

诊断

12

床旁X光机

GE OEC
     Fluorostae

80

50

使用

手术室

诊断

续表四 射线装置

续表4-1 Ⅲ类射线装置

序号

装置名称

装置型号

类别

#管
电压(kV)

#输出
电流(mA)

活动种类

安装位置

用途

备注

13

模拟定位1

Toshiba LX-20-A

150

500

使用

放疗技术室模拟定位1室

诊断

 

晋环辐射函[2016]8号

14

模拟定位2

Nucletron
     SIMULIX-HQ

150

800

使用

放疗技术室模拟定位2室

诊断

15

CT模拟定位

GE-Hispeed

150

800

使用

放疗技术室CT定位1室

诊断

16

拍片机

锐柯Evolution

150

800

使用

医技楼放射科3室

诊断

17

16排CT

LightSpeed Pro-16

140

800

使用

医技楼CT2室

诊断

18

移动拍片机

西门子HMC-36

80

50

使用

外科楼4楼ICU

诊断

表4-2 加速器

序号

装置名称

装置型号

类别

线束能量(MeV)

活动种类

安装位置

用途

备注

1

加速器1

Varian Clinac 2100C/D

6

使用

放疗技术室加速器1室

治疗

晋环监字(99)140号

2

加速器2

Simens ONCOR

6

使用

放疗技术室加速器2室

治疗

晋环监字(2000)284号

3

加速器3

Simens PRIMμS

6

使用

放疗技术室加速器3室

治疗

——

4

加速器4

Varian 600C/D

6

使用

放疗技术室加速器4室

治疗

晋环辐审(2010)032号

5

加速器5

Varian 2100EX

6

使用

放疗技术室加速器5室

治疗

6

加速器6

Varian TRILOGY

6

使用

放疗技术室加速器6室

治疗

7

回旋加速器

Ministrace

9.6

使用

PET/CT室地下一层机房

制药

表五 环评报告表及其批复的要求

  5.1、1999年5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机房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所提防护措施和要求:

  1、按规定对辐射场所进行监测;

  2、按规定对设施进行维护保养;

  3、工作人员上岗必须佩带个人剂量仪;

  4、经常注意维护检查安全报警装置,确保其功能正常;

  5、对病人实施照射要严格按治疗方案进行,谨防过量受照。

  6、对服侍、探视病人者要进行安全教育,要限定探视时间。

  7、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严禁在设施有异常的情况下硬蛮干。

  5.2、《关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机房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晋环监字(99)140号)的要求:

  1、你院是我省肿瘤医疗重点部门,使用辐射装备较多,对于这些设施及标准放射源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管理和维护,严防一切事故发生。

  2、对于报告书中提出的有关防护措施及要求,如翻修加固源库,设置防护标志及废源送交放射性废物库等,医院应一一对照检查落实。

  5.3、2000年8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机房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所提防护措施和要求:

  1、在加速器1室防护门内侧加一层厚度5mm的铅板。

  2、加速器2机房屏蔽墙必须按#出光量300CGy/min和#能量18MeV进行设计。使用密度为2.35g/cm3的混凝土,北墙的厚度应改为1.70米;东墙的主射线防护带厚度应改为2.80米;顶棚的主射线防护带厚度应改为2.45米;

  3、施工过程中防止出现蜂窝和狗洞;

  4、穿墙管道、电缆地沟等,应设计成U型和S型;

  5、对机房周围环境须定期进行监测;

  6、领到放射性环境验收合格证后,方可正式运行。

  7、产生的含有感生放射性废物必须及时送交山西省放射性废物库。

  5.4、《关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机房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晋环监字(2000)284号)的要求:

  在本项目的设计、施工、安装中和投运后,必须严格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和辐射防护措施及要求,特别是投运后必须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运行操作规章制度,杜绝辐射事故的发生。

  5.5、2009年9月4日《山西省肿瘤医院使用放射源、射线装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所提的应采取的措施:

  1、辐射屏蔽、辐射安全联锁等辐射安全措施;

  2、辐射安全管理要求制定的规章制度;

  3、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和应急处理方法;

  4、辐射环境监测要求、项目、频次和配备的监测仪器。

  5.6、《关于山西省肿瘤医院使用放射源、射线装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晋环辐审(2010)032号)的要求:

  1、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2、PET-CT机房设置放射性废水三级衰变池和患者专用卫生间;

  3、严格按照控制区、监督区、清洁区进行分区管理;

  4、机房防护门设立工作状态指示灯并经常检修,重点部位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贮存室安装通风设备;

  5、放射性药品管理指定专人负责,严格执行登记使用制度;

  6、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和报警仪,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7、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

  8、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建立清晰的台帐,每年年度前将单位安全和防护状况年度报告报送各级环保部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7、2016年5月《山西省肿瘤医院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改造、使用Ⅲ类射线装置、Ⅴ类放射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所提的污染防治和安全防护措施:

  1、Ⅲ类医用射线装置

  (1)场所设施

  a、应实施隔室操作;

  b、观察窗和防护门应实施铅防护、铅当量等同于同侧墙体。机房防护门窗均应严格防护标准设计施工执行;

  c、候诊区应设置合理,防护门外1米处应有警示线;

  d、工作场所应设立明显的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牌和工作状态指示灯;

  e、医用X射线机照射室的指示灯与防护门应实施门、灯联锁装置,门内应有内锁装置确保工作时从外面打不开机房门;

  f、联锁装置应经常维护、检修,保证损坏零件及时更换,确保门、灯正常运行,避免意外照射;

  j、机房内设的通风设施应保证通风换气;

  k、对X射线装置的维护、检修应有原始记录备查,确保工作人员和公众安全;

  (2)监测设备

  a、放射科工作人员每人应配备有热释光剂量计;放射科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认真佩戴热释光个人剂量仪,做到每人1个,不得相互借用或混用,以便累计一年中的剂量;

  b、建议在操作室铅玻璃窗口设置热释光剂量计总曝光量监测点,进行双规监测。

  (3)人员

  辐射工作人员应配备不低于1套/人个人防护用品(铅衣、铅帽、铅围裙、铅手套等),并至少备用1套个人防护用品应急。

  2、核医学科

  (1)场所实施

  a、系统设计改进核医学科储源室、分装室、给药室、候诊室和ECT诊断室的通风系统,使气流从污染轻的区域流向污染高的区域,避免出现污染气体倒流现象。排风总出口要高于屋顶并安装放射性气体净化过滤装置;

  b、核医学科已设置专门的储源室。源库必须设置射线监控报警系统;

  c、核医学科工作场所收集放射性废物的容器,应有放射性标志,并按半衰期的长短分别收集,并给予适当屏蔽;

  d、如给药不在专门场所进行时,给药场所应采取铅屏风进行防护;

  e、核医学科的注射室、源库室、放射性废物贮存处、注射后患者候诊室、患者专用卫生间、ECT主机房、高活区走廊等放射工作场所为控制区,在控制区的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处设立醒目的警告标志并给出相应的辐射水平和污染水平的指示。除医务人员及患者外,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患者也不应该随便离开该区。

  f、病房及注药后诊室应增加铅屏风,避免注药后患者相互交叉辐射。

  g、应配备放射性表面去污用品和试剂,对表面污染及时进行处理,处理后达到限值范围内方可使用。

  h、应配备放射性活度计,以便监测注药后病人体表放射性活度。

  i、应配备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包括表面污染监测、辐射水平监测;每次给药后应进行监测,如发现表面污染须进行去污处理。

  j、放射性下水系统应有辐射警示标识。

  k、放射性药物存储室应有安全保卫设施,避免放射性药品被盗或丢失。

  (2)其它

  a、应配备个人剂量报警仪;

  b、操作放射性药物应在衬有吸水纸的托盘内进行,工作人员需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c、在放射性工作场所不得进食、饮水、吸烟,也不得进行无关工作及存放无关物品;

  d、控制区(工作台、设备、墙壁、地面)β表面污染执行标准4×10Bq/cm2。监督区β表面污染执行标准4Bq/cm2。入口处应设置监测设备,对离开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实行监测。杜绝超过标准限值的物品带出核医学科

  e、尽量减少放射性药物治疗的病人住院后的被褥及个人用品等应做去污处理,确保表面污染满足标准要求。

  g、接受核素治疗的患者,应在其体内的放射性活度降至低于400MBq方可出院,以控制患者家属及公众成员可能受到的照射。

  h、核医学科放射性废水排放应监测合格后方可排放。

  i、应严格按照《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133-2009)中对固体废物收集、废物临时贮存、废物处理的规定执行。对注射器和碎玻璃器皿等含尖刺及棱角的放射性废物,应先装入硬纸盒或其它包装材料中,在装入专用塑料袋内。收集放射性废物时,应按照废物的可燃与不可燃、可压实与不可压实、有无病原体毒性分开收集。废物袋、废物桶及其他存放废物的容器必须安全可靠,并在显著位置标有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水平和存放日期等说明,并及时送废物处置单位。注射台、通风橱须有放射性表面去污用品和试剂进行去污处理,处理后经表面污染监测合格后才能继续使用。

  3、粒子源I-125

  (1)场所实施

  a、 规范粒子植入场所的管理,植入场所应在核医学科内,根据该单位提供资料,SPECT/CT机房作为粒子源植入场所。粒子源植入治疗已设置布局合乎规范的储源室、分装室,应加装安全摄像监控系统,并设置安全管理责任人;

  b、 应配备活度计测量粒子源的活度,应配备探测光子能量下限低于20keV的辐射防护监测仪;

  c、 植入粒子源的患者床边1.5m处或单人病房应划为临时控制区,控制区入口应有电离辐射警示标志,除医护人员外,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d、 植入粒子源的患者应使用专用便器或设置专用浴室和厕所。

  (2)其它

  a、粒子源使用当天,用活度计测量同批粒子源活度;

  b、使用前至少抽取2%的粒子源,采用适当方法进行泄露检查,确认其完整性和安全性,发现泄露,应将同批次粒子源退回厂家。

  c、在实施治疗前,应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计划, 并准备好所需治疗设备,如植入枪、分装器具等,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

  d、拿取粒子源应使用长柄器具,如镊子,尽可能增加粒子源与操作人员之间的距离。整个工作期间,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放射源,快速完成必要的操作程序。

  e、粒子源运输须装铅罐内才能进行,并通过监测确保铅罐表面剂量率满足要求。

  f、植入粒子源术后的患者,在植入部位应穿戴0.25mm铅当量的铅背心、围脖或腹带。

  g、治疗期间不清扫房间,除实物盘外,房内任何物品不得带出房间。

  h、当患者或家庭成员发现患者体外粒子源时,不应用手拿,应用勺子或镊子夹取粒子源,放在预先准备好的铅容器内,该容器返还责任放疗医师。

  i、操作前要穿戴好防护用品,主要操作人员应穿铅防护衣,戴铅手套、铅玻璃眼镜和铅围脖等。防护衣厚度不应小于0.25mm铅当量。

  j、如粒子源破损引起泄露而发生污染,应封闭工作场所,将源密封在一个容器内,控制人员走动,以避免放射性污染扩散,并进行场所和人员去污。

  k、废弃或泄露的粒子源,应放置在铅罐中,退回厂家。

  辐射环境管理措施

  (1) 综场所设施

  a、应制定《放射性药物(体内)治疗病房管理规定》。

  b、应当重新制定好完善《场所分区管理规定(含人流、物流路线图)》;

  c、应制定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维护维修制度(包括机构人员、维护维修内容与制度);

  d、各科室须将必要的规章制度悬挂在墙上。

  (2)监测

  a、应建立I-125粒子源的使用台账,对使用情况进行监控。

  b、应当补充和完善《射线装置台帐》

  c、应完善核医学科监测方案。

  (3)人员

  a、应制定环保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再培训管理制度。

  b、应当安排专人负责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建立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个人剂量档案应当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工作岗位、剂量监测结果等材料。个人剂量档案应当保存至辐射工作人员年满七十五周岁,或者停止辐射工作三十年。辐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和复制本人的个人剂量档案。辐射工作人员调换单位的,原用人单位向新用人单位或者辐射工作人员本人提供个人剂量档案的复制件。

  c、该医院从事辐射工作而未取得省环保厅颁发的辐射工作上岗证的工作人员,须尽快参加初级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保证持证上岗。医院以后新增辐射工作人员也应当接受初级辐射安全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并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从事辐射工作,做到持证上岗。取得合格证书的人员应当每四年接受一次再培训。

  d、应设置放射性药品安全管理责任人,对放射性药品安全负责。避免丢失或被盗。

  (4)其它

  a、加强对核医学科给药与非给药人员的管理,施药病人按照顺序叫号,做到防护的最优化。

  b、明确移动拍片机归属管理部门,确定安全管理责任人,做好曝光期间的时间、距离、屏蔽和射束等安全防护措施。

  c、应编写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年度评估报告,于每年1月31日前报回发证机关。安全和防护状况年度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①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的运行于维护情况。

  ②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情况;

  ③辐射工作人员变动及接受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情况;

  ④射线装置台账。

  ⑤场所辐射环境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监测数据。

  ⑥辐射事故及应急响应情况。

  ⑦核技术利用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情况。

  ⑧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整改情况。

  ⑨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落实情况。

  (9)各科室需将必要的规章制度悬挂在墙上。

  (10)设废物贮存登记卡,废物主要特性和处理过程应记录在卡片上,并存档备案。

  (11)须根据需要定期对所有的规章制度等文件进行修定,使其适时、完善和便于实施。

  5.8、《关于山西省肿瘤医院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改造、使用Ⅲ类射线装置、Ⅴ类放射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晋环辐射函(2016)8号)的要求:

  (1)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场所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墙体和屋顶的屏蔽厚度应满足防护要求,按规范设置监测、报警、工作指示装置和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划定辐射工作场所控制区和监督区,加强管理,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照射。做好日常巡检工作,确保安全运行,杜绝辐射事故的发生。

  (2)建立健全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方案,明确岗位责任。工作人员应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报警仪器,严格按操作规程从事放射性工作,定期开展个人剂量、工作场所、环境辐射水平监测和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建立档案。完善放射诊疗质量保证措施,控制病人受照剂量。发现异常情况或事故状况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及时向我厅报告,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3)放射性药品的分装、配置应在具备防护屏蔽措施的分装合成装置和专门的橱柜中进行,严防洒落、逸散和丢失,放射性同位素操作场所应按规范对立设置通排风系统,地面和工作台面应采取防沾污和防渗漏措施,经常开展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及时清污。加强对注射和服用放射性药物人员的管理,建立专门的候诊和滞留场所,告知避开人员密集的区域,厕所和卫生间应单独设立,污水排入衰变池。

  (4)加强对放射性废水排放的管理,废水排放前须经衰变池停留足够时间达到放射性核素排放管理限值后,方可排入医用的总污水处理设施。

  (5)加强放射性固体废弃物管理,用专用容器分类收集存放在专门的场所,并按要求妥善处理。

  (6)认真落实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制度,按时参加培训和复训,管理及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制定详细的人员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培训。

  (7)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建立清晰的台帐,每年年底将单位安全和防护状况年度报告报送省、市、县环保部门备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8)如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种类、活度和作业地址改变,需另行申报。

表六 污染源分析

  6.1 核医学科主要放射性污染物和污染途径

  核医学科的主要污染源为99mTc、 131I、125I、153Sm、89Sr、18F、125I(粒子源),用于静脉注射和口服该核素的病人,污染途径为含有放射性的废水、固体废物和贯穿辐射外照射。因此,该项目污染因子是:γ射线、β表面污染。

  6.2 X射线装置主要放射性污染物和污染途径

  由X射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X射线是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因此,该院使用的X射线装置在非诊断状态下不产生射线,只有在开机并处于出线状态时才会发出X射线。由于射线能量较低,不必考虑感生放射性问题,因此,在开机期间,X射线成为污染环境的主要因子,污染途径为外照射。

  6.3 放射源主要放射性污染物和污染途径

  在正常运行过程中,铱-192放射源会发生β衰变,可产生β和γ射线,这两种射线能量流污染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由于β射线穿透能力小,不能穿透放射源铅罐屏蔽体,所以β射线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小,可以不予考虑。γ射线的穿透能力较强,可穿过放射源铅罐屏蔽体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其污染途径为γ射线外照射。当铱-192放射源出源工作时,γ射线一部分对病人的病灶进行照射,在杀死肿瘤的同时,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PET/CT设备附带的放射源为Ge-68,其半衰期为288天,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放射源会发生β衰变,可产生β和γ射线,为主要污染因子,污染途径为外照射。

表七 辐射环境监测及评价

  一、监测说明

  二、监测项目

  X、γ辐射剂量率、β表面污染监测。

  三、监测仪器

表7-1 X-γ射线辐射监测仪器参数及检定情况

仪器名称

AT1117M辐射测量仪

探头型号

BDKG-03

生产厂家

白俄罗斯 ATOMTEX

能量相应

50keV~3MeV,基本误差±15%

量程

10nSv/h~300μSv/h

检定情况

检定单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放射性计量站
     检定日期:2016年7月13日
     证书编号:校字第[2016]-R209

表7-2 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参数及检定情况

仪器名称

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

仪器型号

LB 124 Scint

生产厂家

德国 BERTHOLD

量程

0~5000cps(α通道);0~50000cps(β通道)

检定情况

检定单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放射性计量站
     检定日期:2016年8月18日
     证书编号:校字第[2016]-W027

  四、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按《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五、监测点位置

  监测布点选用目前国家和行业有关规范和标准。

  六、质量保证措施

  所使用的监测仪器经国家计量站刻度合格,仪器使用前后都用检验源对仪器进行校验,确保仪器的工作状态良好。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监测仪器,并认真做好记录,专人负责质量保证和核查、检查工作。监测人员经过国家环保部的技术培训,持有辐射监测上岗证。

  七、监测结果

  由表7-3和7-4监测结果表明,医用Ⅲ类X射线装置和DSA机房屏蔽体外表面30cm米处的#剂量当量率为23.2×10-8Gy/h(为减去关机值10.0×10-8Gy/h的值),低于《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规定的限值2.5μSv/h。

  由表7-5监测结果表明,距铱-192后装治疗机工作贮源器表面5cm处的γ辐射剂量率#值为0.86μGy/h(扣除本底10.0×10-8Gy/h后的值),符合《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21-2002)的不大于100μGy/h规定;距工作贮源器表面1m处的γ辐射剂量率#值是0.27μGy/h(扣除本底10.0×10-8Gy/h后的值),符合《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21-2002)的不大于10μGy/h规定。

  由表7-6监测结果表明,距离敷贴器贮源箱表面5cm和100cm处的轫致辐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值分别为0.447μGy/h和0.211μGy/h,低于《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4-2002)规定的距离贮源箱表面5cm和100cm处的轫致辐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限值10μGy/h和1μGy/h。

  由表7-7和表7-11监测结果表明,在加速器迷宫门处、控制室和加速器机房墙外30cm处剂量当量率#为0.46μSv/h(为减去关机值10.1×10-8Sv/h的值),低于《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和《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GBZ/T201.2-2011规定的2.5μSv/h标准限值。

  由表7-10监测结果可知,核医学科各场所的β放射性污染水平均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所规定的4.0Bq/cm2限制要求。

表7-3 医用X射线装置环境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序号

设备名称

测点位置

测量值(10-8Gy/h)

开机

关机

1

CT模拟定位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2.0

10.2

操作台

11.8

操作室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4.0

走廊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3.2

距屋顶地面1m处

10.2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2.3

2

64排CT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1.0

10.0

操作位

10.8

距屋顶地面1m处

11.1

操作室门外表面30cm处

11.0

走廊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0.7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0~12.0

3

4排CT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1.0

10.0

操作台

10.8

操作室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3.0

走廊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2.0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0~12.0

4

数字胃肠机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0.6

10.2

操作台

10.4

操作室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0.1

走廊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1.4

距屋顶地面1m处

11.2

距楼下地面1.7m处

11.4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2~14.0

5

乳腺机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1.0

10.3

操作位

10.8

距屋顶地面1m处

11.1

操作室门外表面30cm处

11.2

走廊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2.3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3~11.2

续表7-3 医用X射线装置环境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序号

设备名称

测点位置

测量值(10-8Gy/h)

开机

关机

6

拍片机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1.9

10.1

操作台

11.7

操作室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0.9

走廊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1.0

距屋顶地面1m处

10.5

距楼下地面1.7m处

10.7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1~11.5

7

拍片机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2.3

10.1

操作台

12.1

机房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1.0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1~13.0

8

双能X骨密度仪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2.2

10.0

操作台

12.0

操作室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2.1

距机房楼下地面1.7m处

10.4

走廊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0.7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0~12.1

9

床旁X光机

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0.2

10.0

距屋顶地面1m处

11.8

距楼下地面1.7m处

10.7

手术室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0~11.1

10

模拟定位1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1.5

10.0

操作位

11.3

操作室门外表面30cm处

10.0

走廊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3.1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0~11.7

续表7-3 医用X射线装置环境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序号

设备名称

测点位置

测量值(10-8Gy/h)

开机

关机

11

模拟定位2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2.0

10.0

操作台

11.8

操作室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2.0

走廊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3.8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0~12.0

12

CT模拟定位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1.2

10.0

操作台

11.0

距屋顶地面1m处

11.0

操作室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1.0

走廊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2.0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0~11.5

13

拍片机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1.4

10.0

操作台

11.2

操作室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0.7

走廊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2.0

距屋顶地面1m处

10.5

距楼下地面1.7m处

10.6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0~11.2

14

16排CT

铅窗外表面30cm处

12.0

10.0

操作台

11.8

操作室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2.0

走廊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3.0

距屋顶地面1m处

12.0

机房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0~12.7

15

移动拍片机

防护门外表面30cm处

10.4

10.0

距屋顶地面1m处

11.4

距楼下地面1.7m处

13.0

手术室四周墙体外30cm处

10.0~33.2

表7-4 DSA周围环境贯穿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设备名称

测点位置

测量值(×10-8Sv/h)

开机

关机

DSA

操作台

9.8

9.5

铅窗玻璃外表面30cm

10.4

医生出入防护门外表面30cm

9.7

储物间防护门外表面30cm

9.6

病人出入防护门外表面30cm

10.7

污物通道防护门外表面30cm

10.0

手术室内操作位(铅衣后)

131

距楼下(手术室)地面170cm

9.6

距顶棚(微创室)地面100cm

9.8

机房西墙体外30cm

10.9

机房东墙体外30cm

11.2

机房南墙体外30cm

10.4

表7-5 γ射线装置周围环境贯穿辐射监测结果

序号

设备名称

测点位置

测量值(×10-8Sv/h)

1

近距离治疗机

距工作贮源器表面5cm

96.0

距工作贮源器表面1m

36.8

迷道中央

11.7

控制室操作台

12.2

治疗室防护门外表面30cm

36.0

治疗室东墙体外表面30cm

14.1

治疗室西墙体外表面30cm

11.2

治疗室南墙体外表面30cm

11.1

治疗室北墙体外表面30cm

12.3

本底

10.0

表7-6 标准源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序号

设备名称

安装位置

测点位置

测量值(×10-8Sv/h)

1

校正源(Ge-68)

内置于PET/CT设备内

距校准源安装位置表面0.05m处

9.9

距校准源安装位置表面1m处

9.8

2

敷贴器(Sr-90)

核医学科

距贮源箱表面0.05m处

54.2

距贮源箱表面1m处

30.6

本底

9.5

表7-7 直线加速器机房及周围环境贯穿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序号

安装位置

测点位置

测量值(×10-8Sv/h)

开机

关机

1

加速器一室

机房防护门外表面0.3m处

17.0

10.1

控制室操作台

12.0

机房西墙外表面0.3m处

24.0

机房南墙外表面0.3m处

10.7

机房东墙外表面0.3m处

56.0

机房北墙外表面0.3m处

55.0

2

加速器二室

机房防护门外表面0.3m处

12.5

10.0

控制室操作台

10.2

机房西墙外表面0.3m处

54.0

机房南墙外表面0.3m处

12.0

机房东墙外表面0.3m处

44.0

机房北墙外表面0.3m处

10.4

3

加速器三室

机房防护门外表面0.3m处

11.5

10.0

控制室操作台

11.1

机房西墙外表面0.3m处

40.0

机房南墙外表面0.3m处

10.8

机房东墙外表面0.3m处

41.0

机房北墙外表面0.3m处

11.4

4

加速器四室

机房防护门外表面0.3m处

10.8

10.0

控制室操作台

10.7

机房西墙外表面0.3m处

10.7

机房南墙外表面0.3m处

10.8

机房东墙外表面0.3m处

10.3

机房北墙外表面0.3m处

10.4

5

加速器五室

机房防护门外表面0.3m处

11.3

10.1

控制室操作台

11.2

机房西墙外表面0.3m处

24.0

机房南墙外表面0.3m处

13.4

机房东墙外表面0.3m处

26.0

机房北墙外表面0.3m处

17.0

6

加速器六室

机房防护门外表面0.3m处

10.0

10.0

控制室操作台

11.2

机房西墙外表面0.3m处

35.0

机房南墙外表面0.3m处

10.4

机房东墙外表面0.3m处

24.0

机房北墙外表面0.3m处

22.0

表7-8 PET/CT机房及周围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序号

点位描述

测量值(×10-8Sv/h)

运行状态时PET/CT室内有一个注射了10mCi18F的病人

1

控制室观察窗外30cm

21.7

2

控制室工作位

21.4

3

注射前护士登记处

12.5

4

医生出入门外表面30cm

22.2

5

病人出入门外表面30cm

19.0

6

药物分装通风柜外5cm

83.2

7

注射室污物桶外5cm

24.0

8

注射室注射时操作位

74

9

贮源罐外5cm

406

表7-9 SPECT/CT 机房及周围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序号

点位描述

γ剂量当量率(nSv/h)

运行状态时SPECT/CT室内有一个注射了18mCi99mTc的病人

1

观察窗

116

2

工作位

114

3

登记室

108

4

医生出入门外表面30cm

113

5

病人出入门外表面30cm

120

6

99mTc废物桶外

550

7

医生注射位

12800

8

注射台(无病人)

522

9

洗手池

194

10

SPECT/CT机房内铅衣后5cm处

2108

11

注射医生衣袖(注射工作结束)

1720

表7-10 核医学科β表面污染监测结果

序号

测点描述

β表面污染(Bq/cm2)

1

合成室墙面

0.49

2

合成室门及门把手

0.52

3

注射室地面

0.52

4

注射室墙面

0.57

5

注射室门及门把手

0.50

6

注射室注射台面

0.50

7

注射室废物桶

0.98

8

候诊室地面

0.90

9

候诊室墙面

0.80

10

候诊室门及门把手

0.72

11

候诊室废物桶

0.91

12

候诊室座椅

0.75

13

回旋加速器地面

0.54

14

回旋机房墙面

0.47

5

回旋加速器门机门把手

0.61

表7-11 回旋加速器房及周围环境贯穿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设备名称

序号

测点位置

测量值(×10-8Sv/h)

开 机

关 机

回旋加速器

1

机房防护门外表面0.3米处

10.6

9.4

2

操作室操作台

10.3

3

四周墙外表面0.3米处

9.4~10.2

  八、剂量估算

  (1)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

  山西省肿瘤医院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放射诊疗质控与防护检测中心监测。根据该中心2017年1月监测报告(报告编号:(2017)SXWS(N)): 介入治疗医师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04~0.07mSv,低于介入治疗医师剂量管理目标值:5mSv/a;

  核医学科职业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22~1.61mSv,低于核医学科职业人员剂量管理目标值:5mSv/a;

  Ⅲ类医用射线装置职业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04~0.53mSv,低于Ⅲ类医用射线装置职业照射剂量管理目标值:2mSv/a;

  加速器职业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04~0.66mSv,低于加速器职业人员剂量管理目标值:5mSv/a;

  后装治疗机职业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42~0.66mSv,低于后装治疗机职业人员剂量管理目标值:5mSv/a;

  核医学科执业人员和介入治疗医师的手部年剂量当量为:0.13~6.53mSv, 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规定的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0mSv的要求。

  (2)公众成员个人剂量

  以工作场所建筑物外环境各监测点位辐射剂量率增量#值0.46μSv/h估算公众成员个人剂量。假设公众成员一年在工作场所建筑物外环境的时间取50h,由此估算公众成员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023mSv,低于本次验收执行公众成员0.1mSv的剂量限值。

表八 检查情况

  1、核医学科辐射安全防护设施与运行

序号

项目

检查内容

设计建造

运行状态

1*

A 场所设施

场所分区布局是否合理及有无相应措施\标识

2*

场所门外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3*

独立的通风设施(关注流向)

4*

通风柜/带过滤的负压工作箱(乙级以上场所)

5*

治疗病房防护(屏蔽、通风)

6*

注射或口服取药用专用屏蔽

7

易去污的工作台面和防污染覆盖材料

8

移动放射性液体时容器不易破裂或不易破裂的套

9*

病人专用卫生间

10*

放射性同位素暂存库或设施

11*

放射性固体废物收集容器和放射性标识

12

安全保卫设施(贮存场所必须)

13*

B 监测设备

便携式辐射监测仪(污染、辐射水平等)

14*

个人剂量计

15

个人剂量报警仪

16

放射性活度计

17

C 放射性废物和废液

放射性下水系统及标识

18

放射性衰变池(开展放射性药物治疗单位)

19*

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间(设施)

20

废物暂存间屏蔽措施

21

废物暂存间通风系统

22*

D 防护器材

个人防护用品

23*

放射性表面去污用品和试剂

24

灭火器材

  注:加*的项目是重点项,有“设计建造”的划√,没有的划×;“运行状态”未见异常的划√,不正常的及没有的划×;不适用的均划/,不能详尽的在备注中说明。

2、 核医学科管理制度

序号

检查项目

成文制度

执行情况

1

A 综合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规定

2

放射性药物管理规定(购买、领用、保管和盘存)

3

B 场所

场所分区管理规定
     (含人流、物流路线图)

4

操作规程

5

去污操作规程

6

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维护维修制度(包括机构人员、维护维修内容和频度)

7

患者管理规定

8

放射性药物(体内)治疗病房管理规定

9

C 监测

监测方案

10

监测仪表的使用与校验管理制度

11

D 人员

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再培训管理制度

12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13

E 应急

辐射事故/事件应急预案

14

F 三废

放射性“三废”管理规定

3、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安全与防护设施运行

序号

项目

检查内容

设计建造

运行状态

备注

1*

A控制台及安全联锁

防止非工作人员操作时的钥匙开关

 

2*

控制台有紧急停机按钮

 

3*

电视监控与对讲系统

 

4*

治疗室门与束流联锁

 

5

治疗室内准备出束音响提示

 

6*

B 警示装置

出入口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7*

出入口有工作状态显示

 

8*

C 照射室紧急设施

治疗室内有紧急停机按钮

 

9*

治疗床有紧急停机按钮

 

10

紧急照明系统

 

11

紧急开门按钮

 

12

治疗室门防夹人装置

 

13

D 监测设备

治疗室内有固定式辐射监测仪器仪表

 

14*

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器仪表

 

15*

个人剂量报警仪

 

16*

个人剂量计

 

17

E 其它

通风系统

 

18

火灾报警仪

 

19

灭火器材


4、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管理制度

序号

项目

检查内容

成文制度

执行情况

备注

1

A 综合

辐射安全管理规定

 

 

2

B场所设施

操作规程

 

 

3

辐射安全防护设施的维护与维修制度(包括机构人员、维护维修内容与频度、重大问题管理措施、重新运行审批级别等)

 

 

4

C 监测

监测方案

 

 

5

监测仪表使用与校验制度

 

 

6

D 人员

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再培训管理制度

 

 

7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8

E 应急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5、近距离γ射线治疗装置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运行现场检查

序号

检 查 项 目

设计建造

运 行 状 态

1★

A 装置安全设施

防止非工作人员操作的锁定开关

2★

施源器与源联锁

3★

管道遇堵自动回源

4★

仿真源模拟运行

5★

主机外表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6★

控制台紧急停止照射按钮

7★

停电或意外中断照射时自动回源装置

8

手动回源措施

×

 

9★

B 场所安全设施

治疗室固定式辐射水平监测仪

10★

治疗室有迷道

11

治疗室门与出源联锁

12

放射源返回储源器的应急开关

13★

治疗室电视监控对讲装置

14★

出入口处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15★

出入口处源工作状态显示

16

停电或意外中断照射时声光报警

17★

通风设施

 18

火灾报警仪

 

 

19

个人剂量计

20

个人剂量报警仪

21★

C放射源贮存

后装源专用贮存室/#柜

22

双人双锁

 

 

23

防盗门窗

6、 近距离γ射线治疗装置管理制度

序号

检 查 项 目

成文制度

执行情况

1

A综合

辐射安全管理规定

 

2

操作规程

 

3

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维护维修制度(包括机构人员、维护维修内容、重大问题管理措施、重新运行审批级别等)

 

4

保安管理制度

×

 

5

放射源管理制度(转让、使用、更换、返回、送贮等)

 

6

B监测

监测方案

 

7

监测仪器使用与校验管理制度

 

8

C人员管理

辐射工作人牙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9

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再培训制度

 

10

D应急管理

辐射事故/事件应急预案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射线装置(DSA)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运行现场检查

序号

检 查 项 目

设计建造

运 行 状 态

1★

A 装置安全设施

操作位局部屏蔽防护设施

 

 

2★

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

 

 

3

患者防护

 

 

4★

观察窗屏蔽

 

 

5

机房防护门窗

 

 

6

通风设施

 

 

7★

入口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8

入口处机器工作状态显示

 

 

9★

B监测设备

辐射水平监测仪表

 

 

10★

个人剂量计

 

 

11

腕部剂量计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射线装置(DSA)管理制度

序号

检 查 项 目

成文制度

执行情况

1

A 综合

辐射安全管理规定

 

 

2

B 场所设施

操作规程

 

 

3

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维护维修制度(包括机构人员、维护维修内容与频度)

 

 

4

C 监测

监测方案

 

 

5

监测仪表使用与校验管理制度

 

 

6

D 人员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7

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再培训制度

 

 

8

D应急管理

辐射事故/事件应急预案

 


9、Ⅲ类X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设施运行现场检查

序号

项目落实情况

设计
     建造

运行
     状态

1★

A 场所设施

隔室操作或防护屏

2★

观察窗防护

3★

门窗防护

4★

候诊位设置合理或有合适的防护

5★

辅助防护用品

6★

通风设施

7★

出入口处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8★

出入口处机器工作状态显示

9★

B 其他

个人剂量计

10

灭火器材

10、 管理制度

序号

检 查 项 目

成文制度

执行情况

1

A 综合

辐射安全管理规定

 

 

2

B 场所设施

操作规程

 

 

3

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维护维修制度(包括机构人员、维护维修内容与频度)

 

 

4

C 监测

监测方案

 

 

5

监测仪表使用与校验管理制度

 

 

6

D 人员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7

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再培训制度

 

 

8

X射线诊断中受检者防护规定

 

 

9

D 应急

辐射事故/事件应急预案

 


  表九 结 论

  (1)本次监测内容有山西省肿瘤医院的1台近距离治疗机、1枚校正源污染途径为γ射线外照射;1个敷贴器污染因子为轫致辐射;6台直线加速器、1台回旋加速器、1台血管造影,17台Ⅲ类X射线装置污染途径为X射线外照射;核医学科污染途径为γ射线外照射和β表面污染。

  (2)医用Ⅲ类X射线装置和DSA机房屏蔽体外表面30cm米处的#剂量当量率为23.2×10-8Gy/h,低于《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规定的限值2.5μSv/h。

  距铱-192后装治疗机工作贮源器表面5cm处的γ辐射剂量率#值为0.86μGy/h,符合《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21-2002)的不大于100μGy/h规定;距工作贮源器表面1m处的γ辐射剂量率#值是0.27μGy/h,符合《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21-2002)的不大于10μGy/h规定。

  由表8-6监测结果表明,距离敷贴器贮源箱表面5cm和100cm处的轫致辐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值分别为0.447μGy/h和0.211μGy/h,低于《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4-2002)规定的距离贮源箱表面5cm和100cm处的轫致辐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限值10μGy/h和1μGy/h。

  由表8-7和表8-11监测结果表明,在加速器迷宫门处、控制室和加速器机房墙外30cm处剂量当量率#为0.46μSv/h,低于《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和《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GBZ/T201.2-2011规定的2.5μSv/h标准限值。

  由表8-10监测结果可知,核医学科各场所的β放射性污染水平均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所规定的4.0Bq/cm2限制要求。

  (3)山西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医师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04~0.07mSv,低于5mSv/a剂量管理目标值;核医学科职业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22~1.61mSv,低于5mSv/a剂量管理目标值; Ⅲ类医用射线装置职业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04~0.53mSv,低于2mSv/a剂量管理目标值;加速器职业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04~0.66mSv,低于5mSv/a剂量管理目标值; 后装治疗机职业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42~0.66mSv,低于5mSv/a剂量管理目标值;核医学科执业人员和介入治疗医师的手部年剂量当量为:0.13~6.53mSv, 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规定的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0mSv的要求。公众成员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023mSv,低于本次验收执行公众成员0.1mSv的剂量限值。

  (4)通过对该单位使用的1台近距离治疗机、1枚校正源、1个敷贴器、6台直线加速器、1台回旋加速器、1台血管造影,17台Ⅲ类X射线装置和核医学科的现场检查与监测,辐射安全防护措施基本落实到位,对环境影响符合国家标准,基本达到环评报告表及其批复的要求,建议通过验收。

  (5)加速器3机房是由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机房中原三号钴疗机房2006年改置而成,原三号钴疗机房安装设备为钴疗机,型号为theratron780c,于2000年8月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并于2000年9月27日取得山西省环境保护局的批复(晋环监字(2000)284号),2005年底将原来三号钴机拆除,转正晋中第二人民医院;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山西省肿瘤医院编写了《关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机房中原三号钴疗机房改置为加速器机房的安全分析报告》,并进行了专家技术审查;根据监测结果表明加速器3治疗室墙体、防护门的放射防护能够满足《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