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爱医院、树正气”
本报评论员
徐钧院长在院所七届一次职代会上提出重塑“爱医院、树正气”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对医院文化建设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也是对医院的每一名员工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爱医院、树正气”呢?是每个职工、每个科室、每个团队都需要思考的,都需要践行的。
首先“爱医院、树正气”,是医院文化内容的脊梁和精髓,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构架和目标,是医院六十多年来凝练出来的医院文化精神“铸剑、致远、精诚、惠泽”的最精准的表述和诉求。有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文化边缘化”,其实大家或许都知道这句话,甚至常常挂在口头上。但是,每个人不一定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怕文化边缘化”,并不是怕把“搞文化的人”“边缘化”了。如果仅仅是把“搞文化的人”边缘化了,那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最重要的是怕在每个人的心中、每个职工的心中、每个科室的“心目”中,把“文化”边缘化了,那才是最可怕的。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活的灵魂。如果一个人、一个科室、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单位,缺乏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的方向和目标,那就等同于“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有名言“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如果我们做不到“仰望”。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把“文化”植入心底,不责怪体系和环境,做好自己该做的,也是值得称道的。
“爱医院、树正气”,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心动”加“行动”。“爱医院、树正气”是实现“成风化人,凝聚人心”的具体要求,也是我们每个员工必须具备的品质和品格。无论氛围多么复杂,无论困难多么重重,好的品质和品格会对我们每个人“做好该做的事”提供源源不断的能力和能量,会让我们有办法、有信心做好正确的事情,也肯定是我们实现使命和目标的基础与保障。“先有品格,后有行为;先有信心,后有成果”是古人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只要我们专注于正确的事,就一定能得到所努力的成果。“爱医院、树正气”所表达的品质和品格,也是对我们每个医护人员在思想、道德、素养等方面提出的“上限”要求。“爱”和“树”说到底,是每个职工的自主行为,是从每个职工内心“崇尚美善”的本能表达。因此,每个人都不要责怪体制和体系,也不要依赖制度和考核。制度的约束与规范和一系列的管理手段与措施,只是对职工在操守和行为等方面最基本和最底限的“规则和规定”,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的思想深处”的问题。人们崇尚什么样的文化?追求事物的价值趋向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亦即品质和品格。单纯靠“制度和管理”去引导和规范,恐是一种“润饰”过的“藉口”罢了。故此,“爱医院、树正气”最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从主动做起,从主观做起。
徐钧院长提出以重塑“爱医院、树正气”的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有其背景和原因,更有殷切期许和厚望。山西省肿瘤医院经过六十多年文化积淀、薪火相传,院所集体共获得过#表彰40多次,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杰出人士。有学的代表———我国著名的肿瘤胸外科专家,山西省肿瘤防治事业奠基人李光恒;有医的代表———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科技工作者、全省医德楷模席忠义;有护的代表———全国模范护士鞠青;有研的代表———三次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王毓銮;有教的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医院研究生教育奠基人吴永嘉。榜样就在身边,楷模已经铸成。我们不仅要学习和传承,更要创新和发展。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说“不能”和“不行”。归根到底,#的文化和土壤,需要一代一代去传承和践行。文化在引领,土壤在培育。不可否认,我们也存在着“有大腕,没大师”、“有医匠,没医家”、“重匠工,轻团队”、“重各自为阵,轻方阵矩阵”的现象。在一些科室表现为“武大郎开店”、“夜郎自大”和“我的地盘我做主”、“没有梯队意识、只有团伙想法”,“一个主任退休了,一个学科消失了”,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带组医师等“冠冕”成了“短视者”追逐的“标签”,成了实现某种愿望的“资本”和“工具”。然而,摒弃这些不良文化和不良文化行为,从“爱医院、树正气”做起,这才是我们最需要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