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消息
【守“沪”时刻】我院援沪医疗队驰援抗疫进行时(四)
抗疫点滴记事
山西省肿瘤医院援沪医疗队
今天是个好日子,超半数的病人已经核酸转阴出院,入院的也已寥寥无几,这是一个昭示着疫情即将过去,上海复苏在望的日子,忙碌的工作让人忽略了时间的流逝,转眼援沪工作已经快一个月了,梳理这段日子所感所想、点点滴滴,不由不让人感慨!
并肩作战
抵沪第三天,在处理完一批核酸采集任务后,我们山西省肿瘤医院团队和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团队紧急接到任务,两队联合整建制接管上海宝山区仁和医院的八楼感染病区。经过紧急匆忙的熟悉环境、流程,及进一步感控培训,当天下午,没有仪式、没有领导讲话,甚至也没人想起来正式宣布一下,我们的病区开张了!
病区所在的住院大楼设施已经有些老旧,加上前期因为疫情匆忙封控,条件并没有达到很完善的适合马上入驻的状态,第一班上班的的医护们进入病区后迅速忙碌起来,熟悉病案系统、医嘱处理流程,制定规章制度、流程,整理操作台、床单元,摆放污物桶,清点、规划物资……有问题直接用工作手机在工作群里说一声,马上有本院对应部门的工作人员回应解决,物资迅速到位,一切比预想中还要顺利。
第一天,收住病人13人,第二天20人……工作紧张而忙碌,但一切又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就像一个运行了多年的“老科室”,不能不让人感叹,来自于不同医院的二三十号人马,在这么短的时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这样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不计得失、倾尽全力!共事许多天,甚至互相还不熟悉被防护遮住的脸,叫不全彼此的名字,但大家之间配合默契,与相处多年的同事别无二致。
“哇,张大夫太厉害了,一个夜班收了9个病人,还处理得妥妥当当,啥活儿都干了”,“大家重点关注xx床,有病情进展风险”,“xx床没有陪护,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差,大家多关注”,这是工作群里经常能看到的消息,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提醒,每一个班除了尽善尽美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熟悉每一个病人的病情走向和存在问题、隐患,还要统筹全局,如政策的落实,和别的相关科室的衔接,和患者院外家属的电话沟通等等。
20多天来,同事们齐心协力共同担当,工作在平稳有序地推进着,科室里充斥着一种团结进取、友好互助的温暖氛围,让每一个病人顺利康复,圆满完成抗疫任务,让大上海重启往日的盛世繁华成了每一个人共同的心愿!
我们的上海同事
负责对接我们工作的周院长是该院本次疫情的业务总负责人,上到中央督察组的巡查接待,下到各种工作安排、病例讨论,甚至重症病人的床旁查房,处处可见他的身影。工作间歇,跟我们说起疫情以来的艰辛不易,从3月1日由于疫情封院,然后转为新冠定点医院,一下子由一个偏向治疗老年病的综合医院临时改建成专业的传染病院,从人员、设备配置到感染控制,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艰难,2个多月的时间,大家吃住在医院,工作不分昼夜,用周院长的话说:你们来了,我们终于熬过来了!
协助我们工作的张大夫是个热情爽朗又聪明的小伙子,业务能力过硬,在遇到我们不熟悉的流程时,他总能三言两语解释清。工作中的朝夕相处和默契合作也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大夫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我们离开之前,带大家去逛逛外滩,但鉴于现在的防疫形势和纪律,能不能达成尚是未知,大家安慰他:这次去不成就算留个念想嘛,下次再来一定补上。
此次来沪竟然两次遇到了久闻大名的张文宏主任,一次是本院的线上视频病例讨论,另一次是线下的病例讨论会,张主任平易近人得仿佛就是身边工作多年的同事,态度谦虚,见解专业,只是神态中透出的疲惫仿佛在诉说着抗疫的艰难。
我们的病人们
入住我们病区的基本都是老年患者,其中80、90岁的老年人占很大比例,绝大部分合并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常常是多病共存,存在治疗难度大、潜在风险大的问题,而且不像以往的住院患者,多数没有家属陪护,这就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细心,密切观察病情、仔细护理,全方位精准治疗,同时还要兼顾生活、情绪、心理精神方面的护理及治疗。11床是个严重脑梗死后的重度失能老人,智能已经衰退至儿童水平,入院前半个月已经食水不进,家属一度已放弃希望,准备好后事。入院以后,仍是拒食,因不配合导致留置胃管失败,只能暂时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和水电解质成分。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老人家在耐心安抚的情况下,偶尔也有短时间“清醒”的时候,每逢这时候,老人神态安详,犹如儿童般纯净的眼神,甚至能认出我们衣服上写的名字,还会重复说“大夫,谢谢!谢谢”,大家会抓住这个时机完成治疗,扎针输液、喂药,有时候甚至还能说服他配合喝一些流食进去。通过几天的调养治疗,老人的病情在逐步改善,精神情绪也在一步步好转中。
第一天入驻病区,第一批收的一个80多岁的病人一来就把我们吓住了,精神萎靡、不能进食,且上吐下泻、少尿,化验肾功能差、心功能差,高钾、低钠,基础病有严重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如果病情继续进展,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病因又迷雾重重: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肾衰?抑或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衰、胃肠道反应?在既往病史无法采集详细、现有监测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初步制定治疗方案:持续缓慢扩容,根据尿量、血压及其它指标调整,同时加抑酸、营养支持治疗,密切观察心功能和电解质情况,一整晚时间,我不敢有丝毫松懈,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终于到早晨,老人有了入院以后的第一次排尿,其它指标也有见好趋势,这才深深松了一口气。经过几天治疗,老人病情明显改善,化验指标也逐步转正常,每次我的班,他都喜欢过来跟我说说话,每次都会感谢一番:多亏你们治得好,你看我现在多好,谢谢你们哦!数天后,随着核酸检测结果转阴,老人顺利出院。
辛勤的工作总会收到回报,病房里随时随处能感受到病人发自内心的感谢,一批批病患康复出院,来自驻地医院同事、领导及前方指挥部的表扬也纷至沓来。像每一个在疫情中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一样,我们用微薄之力,共同筑起疫情防控壁垒,守护健康、守护生命,守护上海的明天!
“晋”心守“沪”,共同抗疫
——不负韶华 不负青春
上海疫情紧紧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看到疫情发展的态势,我内心五味杂陈。4月25日中午接到医院援沪的通知,我义无反顾的报了名。4月26日,我随山西援沪医疗队抵达了上海,从飞机下来,看到了上海虹桥机场的标语:热烈欢迎山西援沪医务人员,此时,我更能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经过短暂的休整和强化防护培训,我们进入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我们负责8病区患者的医护救治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及时观察患者病情、负责基础治疗与护理、核酸采集,发放一日三餐及生活所需等工作,每个班次在医院工作6小时,但从出发算起加上准备和各种消杀防控工作,单一班次差不多需要8个小时,虽然是短短的6小时的工作时间,却需要前期充足的准备,医院工作的高度警惕和出舱时的小心谨慎。厚重的防护服很快就湿透,头晕,疲惫,缺氧,嗓子冒烟,都需要强大的心理去支撑,在陌生又熟悉的工作中,大家顺利完成了首战,回来的路上累困饿,尽管眼下我们面临挑战,依旧坚信当下的糟糕只是黎明前的短暂黑暗而已,所有的经历和苦难都会是未来惊喜的伏笔。
援沪任务已经开展将近一个月了,我熟悉了这里的环境,适应了这里的工作方式,医院里每天也发生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有一天,我刚接班,一位大爷眼里含着泪光,告诉我他的检查结果特别好,终于可以出院了,患者看到我身上的防护服写着“山西省肿瘤医院”,嘴里不停地说:“谢谢山西医疗队,谢谢山西医疗队!”那时,我们担心病人的心总算放下来,并且感到无比欣慰。随着定点医院救治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许多患者陆续康复出院,我们严谨有序的安排患者出院。一位婆婆握住我的双手说:“姑娘呀,谢谢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上海,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同病房的人也竖起了大拇指。婆婆的话触动了我的心弦,想到了家中年迈的奶奶,鼻子一酸眼含泪花。
穿上最美丽的衣服 ,做着最有意义的事情 !援沪期间虽有艰辛、困苦和劳累,但它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不负韶华,不负青春!在这场大上海保卫战中书写绚烂篇章和别样人生,我们坚信一定能打赢疫情这场战!中国加油!上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