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消息
【仁心护佑】暖阳倾洒2月28日 我院绘就护佑健康新画卷
我院头颈外科护理团队开展麻醉知识培训
解锁止疼泵助力术后康复新密码
在医疗领域,患者术后康复质量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2月2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护理团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活动,成功“解锁” 了止疼泵助力术后康复的“新密码”。
此次培训特邀麻醉科主任医师贾志勇主讲,主题为《从麻醉视角看止疼泵对术后康复的影响》。讲座现场,护理人员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认真汲取专业知识。
贾志勇主任医师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入探讨了止疼泵在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详细讲解了止疼泵对患者身体机能恢复和心理状态调整的积极意义,让护理人员们深刻认识到合理使用止疼泵对于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价值。同时,贾志勇主任医师也客观地分析了止疼泵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为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敲响“警钟”。
针对止疼泵的分类、使用方法、工作原理、适用场景以及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贾志勇主任医师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阐述。他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极大地拓展了护理人员对止疼泵的认知边界。在深入剖析止疼泵使用方法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们清晰地掌握了止疼泵的优缺点,为后续在临床工作中的精准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培训,不仅显著提升了头颈外科护理团队对止疼泵的专业认知水平,更为优化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筑牢了坚实基础。对于患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在术后能够得到更加科学、精准的疼痛管理,减少痛苦,更快地恢复健康。
未来,头颈外科护理团队表示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持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提升止疼泵在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不断精进护理服务质量,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以专业的力量助力每一位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图 片:头颈外科 赵宏彩
“静” 界深耕 “脉” 动希望
多学科 MDT 点亮静脉治疗安全之光
2月28日,一场聚焦患者PICC置管后尖端定位的多学科(MDT)护理讨论会,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综合内科热烈展开。此次会议由综合内科郑丽君护士长主持,综合内科联合静疗学组、医学影像科共同参与,围绕患者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与影像学定位之间的差值问题深入探讨,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临床结局。
会议伊始,病区护士长支旭详细介绍了患者情况。该患者为右肺癌多发淋巴结转移,因化疗需求接受PICC置管。置管过程顺利,外测量长度为41cm,经腔内心电图引导确定的最佳置入长度为48cm。然而,术后影像显示,PICC管经左腋下、左锁骨下穿入,沿右纵隔旁向下走行,末端位于右第四前肋内侧水平。测量长度、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长度与影像学定位之间存在差异,这使得尖端定位问题及后续护理面临挑战,因此向与会专家寻求专业建议。
医学影像科范秀丽医师针对患者胸片进行了细致解读,为在场人员提供了关键的影像学依据。范秀丽医师提出,利用CT平扫+三维重建观察导管尖端位置,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建议为后续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静疗学组组长杨悦护士长强调,PICC置管在临床应用中优势显著,但置管后尖端的最佳定位至关重要。她结合患者体表距离与实际置入深度的差异,依据新版INS指南及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深入分析了本案例中出现定位差异的可能原因,并针对围置管期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为后续护理工作提供了专业指导。
病区护士长常美分享了自己在PICC尖端位置CT三维重建应用方面的丰富经验。她指出,在处理疑难病例时,将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有机结合,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提高定位的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护理服务。
叶永菁副主任护师也分享了自己在PICC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她提到,当前前沿研究表明,腔内心电图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同时,叶永菁副主任护师还针对后期护理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了护理方案。
此次MDT护理讨论会不仅加深了医护人员对PICC置管后最佳尖端位置的认识,更为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的有力借鉴。在多学科的紧密协作下,我院静脉治疗护理水平将持续提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助力患者康复之路更加通畅。
供 稿:综合外科 魏淑青 郑丽君 支 旭
图 片:综合外科 王 雁
体验 + 互动” 模式
我院气切护理工作坊开启护患共学新篇
在医疗护理领域,如何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掌握护理知识,提升自我护理能力,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2月28日下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出了答案——由头颈肿瘤康复护理学组举办的“管管相护,守护气道畅通”气切护理工作坊,凭借“体验+互动” 的全新模式,开启了护患共学的崭新篇章。
此次工作坊由头颈肿瘤康复护理学组组长、头颈外科护士长范改萍亲自主持,众多学组成员积极参与,患者家属们也满怀期待地来到现场。在头颈外科,喉部手术并不罕见,可术后护理难题却接踵而至。术后初期,部分患者需要依靠鼻胃管摄取营养,全喉切除的患者更是要终身佩戴气管套管。在医院时,专业护士会严格按照规范,每日为患者清洗三次气管套管、更换一次喉垫。但患者出院后,这些护理操作该如何顺利延续,成了横在患者和家属面前的一道难题。范改萍护士长深知,只有让患者和家属真正了解管路护理的重要性,熟练掌握科学的自护方法,才能切实解决这一困境,这也促使了本次工作坊的诞生。
活动现场,李若男护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喉术后鼻胃管置入要点、气管切开概念、套管构造、伤口敷料选择等专业知识,还针对居家更换清洗操作流程进行了重点科普。为了让这些知识更直观、更易于理解,护士们拿出了模拟人,现场演示七步洗手法、喉垫更换等关键操作步骤。演示过程中,护士们边操作边讲解注意事项,将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展示出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演示结束后,进入了互动体验环节。患者家属们纷纷在护士的耐心指导下上手实践。一开始,有些家属难免有些紧张和生疏,但在护士们的鼓励和手把手教导下,他们逐渐找到了感觉,操作也越来越熟练。一位家属在成功完成一次喉垫更换操作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以前觉得这些操作特别复杂,心里直犯怵,现在自己上手做了,发现只要掌握了方法,也没那么难,以后在家照顾亲人更有信心了!” 这种亲身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让家属们不再仅仅是护理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真正成为了参与者,切实感受到了护理工作的要点和难点。
本次工作坊的“体验 + 互动”模式成效显著。通过亲身体验,患者家属们不仅对护理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消除了他们对患者出院后护理的担忧和顾虑。对于患者而言,家属护理信心的增强,也进一步转化为他们战胜疾病的强大动力,康复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头颈肿瘤康复护理学组表示,此次工作坊只是一个开始。他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探索更多新颖有效的护理知识传播方式,进一步规范患者的全程护理管理。通过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为头颈肿瘤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贴心的护理服务,助力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供 稿:头颈肿瘤康复护理学组 范改萍 李 霞 李若男
图 片:头颈肿瘤康复护理学组 郭 贞
医院地址
院本部: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职工新村3号
南院区(乳腺诊疗中心):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创新街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