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质 聚势而为——记血液科主任苏丽萍
霍仕俊 宋璐
2009年血液科成为院所重点专科,2012年作为牵头科室成为山西省第一批肿瘤学医学重点学科,2015年获批山西省第一批临床重点专科,2021年获批为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苏丽萍2009年调入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工作,从事恶性血液病的实验基础﹑临床诊断与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工作。自此率领着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一路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擦亮了肿瘤医院血液专科的招牌、打响了血液医学专业的名号。如今的誉望所归,只是一路风雨后的碧空如洗,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血液科的学科是如何一步步建设而成?观其历程,原因有三。
一要匹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在学科、专业内具有很高声望,在学科界被公认为学术造诣高深,并在该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甚至起主导作用的专家、学者。如果说学科是体现医院实力的窗口,那么学科带头人则是学科水平和医院声誉的重要载体。学科带头人在本学科领域甚至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直接折射出学科及所在医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一个有相当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影响着该学科的价值、发展空间以及学科所在的医院在国内外同行中的知名度。
学科带头人应是知识渊博,富于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意识,能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组织、团结和带动学科梯队为学科发展共同奋斗,在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的杰出学者。
学科带头人,首当其冲要专业素养和学术品质高。苏丽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卫健委学科带头人、山西省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山西省卫健委“省优专家”、入选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第七届“山西省青年科技奖”“青年科技推广革新专家”,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山西省医学专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4项;参编、出版医学著作8部。其专业素质和学术品质有口皆碑。
其二,一流的业务水平,苏丽萍任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病诊疗中心主任,山西省血液肿瘤诊疗中心主任。山西省肿瘤医院白血病·淋巴瘤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首批三晋人才。苏丽萍上任后,大刀阔斧直击沉疴旧疾,制定专科专治的治疗规范制度,避免跨学科收治病人,明确专业方向。“作为省级肿瘤专科医院,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攻坚克难,拿住前沿技术”。依据学科前沿趋势,苏丽萍确定了血液科临床攻克重点,造血干细胞移植、大剂量化疗、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从棘手到得心应手,苏丽萍带领着团队不断提升治疗水平和高度。
其三,拥有话语权。有话语权首先就有了让别人听到我方言论的机会,是崭露头角,引起重视的第一步。名师的学生,自然而然会凭借老师的人品和学术水平给人留下一个初步印象,也拥有更多加入优质项目、课题的机会。通过履历表见微知著,苏丽萍在血液专业领域,凭借其自身的硬实力,拥有一席之地。
二要注重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
学科建设发展的内涵关键在于人才发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要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同时也要下大力气强化团队建设,提升团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苏丽萍说“学科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更需要一支充满正能量的团队”。
苏丽萍一直和科室团队强调:医教研三位一体,学科建设不能依靠单打独斗,独木不成林,要协调发展才能闯出一片天地。自她担任科主任以来,抓科研就成了科室重点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苏丽萍从基础的查阅、检索、如何阅读文献,手把手向团队传授自己做科研的方法和思路,掌握科研方法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融会贯通;苏丽萍要求科室医生在进行病分析时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不能只说诊断而不分析。诊断固然重要,但是蕴含其中的原委是思辨能力的基础,每一次的分析都是一次理论落脚到实践的过程,只有不断反复鉴别、锤炼,才能让团队医生们养成用指南、用循证医学指导思考方向和讲解病情的习惯,训练缜密的临床诊疗思维,最后实现对症状、病理、治疗的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第三步定方向;通过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汲取学术养分,提高科研眼界,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确定研究方向。通过三步走,夯实团队建设的基础,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让科研模式有迹可循。
三要打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团队的建设需要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等。使团队内形成“能者上,庸者让”的良性生态,令团队内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承担起学科发展的重任。
在如何提高科室团队科研积极性方面,苏丽萍也投注了大量心血。抓教学,营造学术氛围。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团队人员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并上台演讲,“先从讲好一个病例开始,慢慢积累,到能讲一个专题”。讲一个专题是什么难度呢?“如果是我做一个专题讲座,至少要把近三年的文献阅读一遍,这个基本上就是一百余篇学术文章”,苏丽萍回答道。苏丽萍率先垂范,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还积极与北上广各大医院联系沟通对接,交流学术,给团队机会展示,让外界了解我院的血液专科。只要团队成员愿意讲,能展示出亮点,苏丽萍就会不断争取更大、更多、更优秀的展示平台和机会,让团队成员得到锻炼,不断助力他们 “上台阶”。
在临床方面,苏丽萍通过在制度内允许的奖金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为适应症的患者采用高新技术治疗。血液科临床重点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大剂量化疗、Car-T以及部分临床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大剂量化疗对于医生来说都是有难度的治疗,它们的难度在于更高精尖、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苏丽萍通过奖金部分倾斜制度鼓励团队成员勇敢接受挑战,对适应症的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大剂量化疗治疗。
鼓励、激励只是外因,想要出成果,最根本的改变还是内因的驱动。如何才能充分地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家目光聚集在学术上,不甘人后,奋勇争先地投身研究事业,苏丽萍在不断思考和尝试。幸而经过时间的磨合,血液科形成了团结、融洽、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在她的带领下,不仅科室不断发展,更带动和促进了山西省内血液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