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微坛
策划人语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速度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医生会根据病人不同的类型及临床表现,对其进行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选择最佳的疗法就能有效控制疾病,极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他们的生存期。本期医生微坛邀请到省肿瘤医院呼吸一病区的四位医生畅谈肺癌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方法。
翟晋芳,中共党员,山西省肿瘤医院呼吸一病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山西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秘书。
人生格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从事肺癌临床工作多年,见证了肺癌的治疗已走到了规范化、精准医学的前沿,疾病亚型的分类、治疗的选择和耐药机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分子和遗传信息。随着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靶向、免疫治疗药物的不断涌现,肺癌的治疗水平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也得到了延长。
组织活检一直以来作为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患者体质差、肿瘤位置难以钳取、肿瘤异质性等因素,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些年来,液体活检显示出在筛查和诊断方面的巨大潜力,它能利用体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 DNA、外泌体和 RNA等提供关于肿瘤遗传的信息,成为组织活检的有利补充。
通过对肺癌基因组学的研究,深入了解肺癌驱动基因的分子分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靶向或免疫治疗药物。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用于指导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分子靶点数量稳步增长,明显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然而,在小细胞肺癌方面,由于发现时多数患者已经丧失手术机会,缺乏合适的新鲜冷冻肿瘤标本,再加上基因的复杂性,系统的基因组分析具有挑战性,但科学家们并没有止步不前,仍然继续努力探索相关靶基因的研究。
郭燕蓉,山西省肿瘤医院呼吸一病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山西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人生格言:细微显真情,平凡塑仁心。
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坚守责任,规范医疗,努力诊治并帮助病人战胜病魔是我的目标。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中,也始终结合临床病例,深入思考,怎样能更好地服务患者。近年来,在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兴起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如何杀伤肿瘤的?它在治疗恶性肿瘤的战场上为什么会屡创佳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兴起使得传统的肿瘤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中的获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就是说免疫细胞会产生抑制自身的蛋白小分子。肿瘤细胞利用这种机制,抑制免疫细胞,从人体免疫系统中逃脱存活下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可解除这种抑制作用,让免疫细胞重新激活工作,消灭癌细胞。目前,免疫治疗模式有许多种,包括免疫单药、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放疗、免疫联合抗血管、双免疫联合等。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显示出免疫治疗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具有长期生存的优势。未来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继续完善和扩大这一领域,最终使更多的患者能从中获益。
赵畅,山西省肿瘤医院呼吸一病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山西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人生格言:静水深流。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临床特点具有较短的倍增时间、早期转移倾向和预后差的特点。常伴内分泌异常或类癌综合征。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病理类型的15%,小细胞肺癌与长期接触烟草致癌物密切相关,而且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晚期,丧失了手术治愈的机会,治疗方案主要以放疗和化疗为主,化疗方案仍然以依托泊苷联合铂类为基石。近两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给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使一小部分患者获得了长期受益。这一疗法实现了30年来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突破,建立了新的标准治疗模式。
同非小细胞肺癌一样,在发病早期,小细胞肺癌的症状不明显,当常见的肺癌症状出现时,往往表明小细胞肺癌已在进展当中,主要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分期、有无转移等因素有关。小细胞肺癌病势发展快,治疗较为困难,应警惕小细胞肺癌的症状,尽量做到早诊早治。小细胞肺癌症状是有很多,发病部位大多在于支气管中,所以在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吐痰带血、胸闷气短、头晕头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常见的症状。如发现有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
王静,省肿瘤医院呼吸一病区副主任医师,2020年曾赴武汉抗疫,山西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秘书。
人生格言:杏林春暖花枝俏,医道精诚济苍生。
工作多年,每天面对的大部分都是不同年龄的肺癌患者,肺癌按照病理组织学类型,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5%。自从2001年第一次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试验以来,靶向治疗由于高效低毒作用一直在改变着有相应靶点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那么肺癌靶向治疗是什么呢?它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明确的致癌位点设计的治疗药物。它会特异性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得癌细胞发生特异性死亡,同时不会波及正常组织。如今EGFR、ALK、RET等的抑制剂已经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其中许多已经成为分子定义人群的标准治疗方法。
由于肺癌亚型的分类、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耐药机制的确定都越来越依赖于分子和遗传信息。因此,精准找到变异的基因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免疫组化、聚合酶链反应(PCR)和二代测序技术(NGS)。而且这些技术在肺癌的预防和早期筛查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