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医患关系是人类文化特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医疗活动的关键,医疗人际关系的核心。如今,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严重干扰了医疗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加重了医疗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
随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心理因素的作用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心理的调节,不仅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对和谐医患关系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医生而言,长期超负荷工作和精神紧张得不到缓解,医生会出现焦虑、急躁情绪,而医生在患者面前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然而医生也是人,也需要宣泄。对肿瘤患者来说,医生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寄托和希望,患者会不断向你求救,希望能延长生命,可医生许多时候在死神面前却束手无策,那种难过和失败的心情无法排解。
医生除了有明显的工作压力外,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的压力也十分明显。家庭中直系亲属的身体健康问题、子女的学业问题、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等问题,给医生本人带来重大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所以医生要学会减压。医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更有助于建设良好的医患关系。
对于患者而言,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的疾病发生、发展、治疗乃至愈后都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有许多疾病医学上仍束手无策,但如果给予必要地心理安慰和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树立起患者的自信,仍有助于鼓励患者的积极求医和配合治疗。帮助他们减少不必要的挫折或情绪困扰,满足其一定程度的心理需要,可以在医疗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患者求医心切,无论是患有大病或小病,当他们到医院看病时都希望医生能以#的医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疾病治愈。在承担起患者的角色之后,往往都开始明显关注自己,高度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医生能对自己的疾病十分重视,甚至还会出现对医生提出过分要求和过分依赖的倾向。
如今,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造就了大量无法支付正常医疗费用的人群,也使得有钱就医的人对医院的服务态度、医疗水平、医疗价格和费用等提出过高要求。这样,一旦他们没有得到满意的医疗,患者和家属往往也会将一股怨气发泄在医务人员身上。患者的这些行为不仅给治疗带来困难,并且极大地损伤了医患之间的感情。
医生和患者,本该处在同一战壕,携手迎击共同的敌人———疾病。只有医生人身安全了,病患才有尊严可言。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对病患没有一丝好处,只能使得医生胆子越来越小,为自我保护,检查越来越细,既不利于医学的发展,也加重患者的治疗负担、延误治疗时机。
在这样的环境下,讨论生命与健康的承诺无异于一种奢谈。因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调适,使他们保持#的工作状态,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对初次入院患者、危重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并为他们提供与临床专家零距离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良好的沟通,使医患关系达到和谐状态。
文/文化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