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疗

科普文章 2016-11-14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数据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该报告同时列出了全世界发病率#的癌症是肺癌,每年新增患者人数为120万。而我国在过去30年间,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总数居世界#,并且已取代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肺癌按组织病理学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0%~85%。在既往30年里,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化疗占据着的重要地位,但其有效率及带来的生存获益非常有限。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含铂两药方案的客观有效率仅30–40%,中位生存时间约8-10月。近些年来,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为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1.什么叫做靶向治疗?

  所谓靶向治疗是指以标准化的生物标记物来识别是否存在某种疾病特定的控制肿瘤生长的基因或基因谱,以此确定针对特异性靶点的治疗方法。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2.靶向治疗与传统的化疗相比有哪些优势?

  (1).使肺癌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例如对于存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一线治疗有效率在70%左右,因此通过组织EGFR检测可以预测治疗疗效。

  (2).靶点专一、毒副反应轻。

  (3).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目前很多靶向药物通过口服给药,病人依从性和耐受性良好,可在门诊和家庭给药,病人很容易接受。

  (4).改善生活质量。靶向药物通常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且治疗的副作用小。

  (5).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能提高疗效。如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联用能明显提高有效率,而毒副作用无明显增加。

  3.肺癌靶向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哪些?

  肺癌靶向药物有几类,一类是TKI类药物。这其中最典型的是EGFR基因突变类的药物,包括刚才说的易瑞沙、特罗凯还有国产的凯美纳。还有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如克唑替尼。还有一类被大家忽略的单抗类的药物,作用在细胞膜外的单克隆抗体,也是阻断这一条通路的药物。还有抗血管生成的药物,比如安维汀。但是后两种药物都需要和化疗联合在一起,要严格限制。任何药物都有它相关的毒性和副反应,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使用前医生一定会告知其中获得的利益和相关副反应及风险,权衡以后要在监测之下才可使用,不是简单用药。

  4.靶向治疗的适宜人群?

  肺癌靶向药物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哪些肺癌患者适合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EGFR突变患者采用EGFR-TKI作为一线治疗的疗效优于化疗,有效率约70%左右,但作为二线治疗的有效率为30%~40%。如果选择EGFR-TKI作为一线治疗,应常规检测患者EGFR突变情况。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使用克唑替尼一线治疗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化疗。

  5.那些肺癌患者推荐去做基因检测?

  各种条件都允许的话,我们建议所有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做检测。首先应该检测EGFR基因,其突变阳性的概率在我国非小细胞肺癌人中能够达到30%以上,等于1/3的病人一线就适合吃TKI药物。还有EML4-ALK融合基因的检测,其发生率在我国加起来不过10%,所以我们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优先做EGFR基因检测,再做EML4-ALK检测。

  6.肺癌靶向治疗的疗程是如何确定的?

  靶向治疗目前传统的易瑞沙、特罗凯、凯美纳和ALK抑制剂克唑替尼这样的药物为代表,它的流程是使用一个月看疗效,看肿瘤有没有增长,如果一个月肿瘤长大了我们认为这个药是没效的,肿瘤没增长和肿瘤缩小这一类的病人我们主张一直吃到肿瘤进展为止。还有抗血管生成的这些药物跟化疗联合使用,当化疗到一定周期,停用化疗以后,经济条件允许又没有不能耐受的副反应,一个月用一次一直用到疾病进展为止。

  7.靶向治疗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

  靶向药物大部分副作用轻微,无需处理。超过10%的受试者报告的不良事件为皮疹(44.0%)、皮肤瘙痒(15.7%)和腹泻(11.3%)。少见间质性肺病,间质性肺病总的发生率约为0.28%。一般轻到中等度的不良反应,病人能够耐受的,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若出现重度不良反应、病人不能耐受,影响病人生活质量了必须停药和作出相应对症处理。停药一般控制在7-14天,#不要超过14天。一般情况下,停药一段时间后再次服用,副作用会有明显的减轻。面对靶向药物的副作用,一定要注意,不可马虎,尤其要遵照医嘱,正确用药。

  8.靶向药物的耐药后的治疗措施?

  靶向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逐渐产生的耐药也日渐成为困扰临床的主要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多种分子机制参与了耐药的产生,而确切的耐药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患者耐药后可选择化疗及其他靶向药物,具体情况要视患者的病情及基因突变情况而定。

  郭沁香